2013年1月31日星期四

茯苓_百度百科

茯苓的作用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败毒抗癌。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1]。
茯苓的食用方法
每次10克左右。
适应人群
茯苓适宜于一般人群。尤宜于水湿内困,水肿,尿少,眩晕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烂,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
药品简述

  茯苓-原植物(图2)
药名:茯苓
汉语拼音:fú líng
英文名:Indian Buead,Tuckaho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olfiporia cocos(Schw.) Ryv.&Gibn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生物学分类:隶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茯苓属Wolfiporia。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
资源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 的干燥菌核。
采收储藏: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炮制:
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
用药禁忌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2.《药性论》:"忌米醋。"
3.《医学启源》:"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 
4.《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5.《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