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5日星期五

萆薢_百度百科

中药属性

药品简述

【药名】:萆薢
【汉语拼音】:Bì Xiè
【英文名】:SevenlobedYamRhizom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izoma Dioscoreae Collettii
【别名】:黄萆薢、土黄莲、黄姜。
【性味】:性平,味苦;
【归经】:入肝经、胃经、膀胱经。

  萆薢
【功能】:利湿去浊,祛风通痹。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主治】: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疏林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根茎。
【采收储藏】: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1、粉萆薢:为
  萆薢
植物粉背薯蓣或山萆薢等的干燥根茎。切片厚约1~3毫米,边缘不整齐或有棕黑色的外皮;切片表面黄白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花纹,对光照视,极为显著。质坚实有弹性,易折断。无臭,味甘淡。以身干、色黄白、片大而薄、有弹性、整齐不碎者佳。主产于浙江。广东、广西亦产。
2、棉萆薢:为植物纤细薯蓣或叉蕊薯蓣等的干燥根茎。商品多为纵向或斜切圆片,大小不等,厚约2~3毫米。外皮灰黄色较厚,周边多卷曲。切片表面浅黄白色,粗糙有筋脉。质柔软,易折断。无臭,味微苦。以身干、色白、片子厚薄均匀者佳。主产于浙江、湖北等地。
同属植物福州薯蓣的根茎,亦作棉萆薢入药,产于福建。另有红萆薢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无刺菝葜和土茯苓等的根茎,

主要品种

刺萆薢
【别名】:红萆薢、美人扇、龙须叶
【功效】:祛风湿;利小便;解疮毒
【考证】: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主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疮疹瘙痒;臁疮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灌丛中或山坡荫蔽处。

  刺萆薢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及春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动植物形态】:长托菝葜攀援灌木。茎与枝条多少具纵条纹,疏生刺。叶互生;叶柄长5-25cm,约占全长的1/2-3/4具鞘,通常只有少数叶柄具卷须,脱落点位于鞘上方;叶片厚革质至坚纸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3-16cm,宽1.5-9cm,下面通常苍白色,极少绿色,干后灰绿黄色或暗绿色。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总花梗长1-2.5cm,偶有关节,花序托常延长而使花序多少呈总状;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黄绿色或白色;雄花外轮被片长4-8mm,宽2-3mm,内花被片稍狭,雄蕊6;雌花比雄花小,花被片3-6mm,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8-15mm,熟时红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
红萆薢

  红萆薢
【别名】:滇红萆薢、小萆薢、打不死、土茯苓、花花藤、花萆薢
【功效】:祛风除湿;利水通淋;解疮毒
【考证】:出自《中药材手册》。
【主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淋浊;疮疖肿毒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林下、灌丛中或山谷沟边。
【各家论述】:1.《四川中药志》:祛风湿,分清浊,利关节,解疮毒。治风湿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浊及梅毒恶疮。2.《云南中草药选》:祛风除湿,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疮疖。萆薢
【用药禁忌】:《四川中药志》:阴虚火旺,肾虚遗精,多尿及腰痛者忌用。
【动植物形态】:无刺菝葜攀援灌木。茎与枝条平滑或稍粗糙,无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约占全和长的1/2-2/3,具狭鞘,脱落点位于近顶端,一般有卷须;叶片纸质或薄革质,卵形、长圆状卵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3.5-9cm,宽1-5cm,先端急尖并具尖凸,基部钝或浅心形,下面苍白色,干后一般暗绿色。伞形花序腋生;总花梗多少扁平,一般短于叶柄;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枚宿存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淡绿色或红色;雄花外花被片长2-2.5mm,宽约1mm,内花被片稍狭而短,雄蕊6;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5-7mm,熟时蓝黑色。花期5-6月,果期12月。
白萆薢

  白萆薢
【别名】:萆薢、刺萆薢、花萆薢、滑杆白萆薢
【功效】:祛风湿;利小便
【考证】: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主治:风湿痹前;麻木;小便淋浊;湿热带下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2800m的林下、灌丛中或河谷、山坡阴湿地。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中部与西部。
【动植物形态】:马钱叶菝葜,攀援灌木,茎与枝条具纵条纹或棱,通常疏生刺。叶互生;叶柄长2-3cm,无鞘或鞘很狭,通常在中部有卷须,脱落点位于上部;叶片厚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圆形,长5-11cm,宽3-9cm,先端通常微凸,有时近渐尖,基部近圆形;主脉3条在上面凹陷。伞形花序2-4个排成短圆锥花序;总花梗长3-10mm,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黄色;雄花外花被片长约6mm,宽约2mm,内花被片宽约1mm,雄蕊6,长3-6mm;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5-6mm,熟时黑色。花期3-4月,果期8-10月。

中医传承

文献论述
1、《纲目》:萆薢,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能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雷敩《炮炙论》序云:囊皱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液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草葱能治阳明之湿而固 下焦,故能去浊分清。《杨倓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薢分清钦,正此意也。又杨子建《万全护命方》云:凡人小便额数不计度数,便茎内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腑愈加乾竭,甚则浑身热,心躁思凉水,如此即重症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热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水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不饮酒者)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又因色伤而然,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两,水浸少时,以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未,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纲目》:治白浊,茎中痛,痔瘘环疮。
2、《本草通玄》:草薛,胃与肝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入肝搜风,故能理凤与筋之病。入胃法湿,故能理浊与疮之病。古人或称其摄溺之功,或称其逐水之效,何两说根悬那不知闭蛰封藏之本在肾,气强旺则收摄,而妄水亦无容藏之地,且善清胃家湿:热,故能去浊分清也〕杨氏萆薢分清饮,正合此意。
3、《药品化义》:萆薢,性味淡薄,长于渗湿,带苦亦能降丁,主治风寒湿痹,男子白浊,茎中作痛,女人白带,病由胃中浊气下流所致,以此入胃驱湿,其症自愈。又治疮痒恶厉,湿郁肌胰,营卫不得宣行,致筋脉拘挛,手足不便,以此渗脾湿,能令血脉调和也。
4、《本草思辨录》: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凄。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仲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草蔽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草豫者,所以驱风寒湿也。
5、《本草正义》:萆薢,性能流通脉络而利筋骨,入药用根,则沉坠下降,故主治下焦。虽微苦能泄,而质轻气清,色味皆淡,则清热理湿,多入气分,少入血分。《本经》主腰背痛,乃肾有湿热,浊气不去,而腰霄为之疼痛,非肾虚无湿之腰痛,所可浑同施治。强骨节者,宣通百脉;湿浊去而正气自强,非能补益以助其强固,此药理之至易辨者。杨氏有萆薢分清饮,专治湿热淋浊,正是此意,惟方中有益智仁,温而且涩,性正相反,不能并列,殊有误会。濒湖《纲目》谓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立说甚允。然又谓杨氏此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云云,则与萆薢性情,两相背谬。《本经》又主风寒湿周痹,颐谓惟湿热痹著,最为合宜,若曰风寒,必非此苦泄淡渗者,所能幸效。又治恶疮不瘳热气者,岂非为湿与热蒸之主药乎《别录》谓主伤中,亦惟脾为湿困者宜之,决非补中之药。又洽恚怒,颇不可解。又谓阴萎失溺,则湿热闭结者)亦有萎臂不仁、溲溺不利之症,必非可以起虚痿。又谓治老人五缓,关节老血,则语太浮泛,且与萆薢真性,不相符合,何可轻信。不谓缪仲淳因此二语,竟谓此物为补益下元之要药,又谓甘入脾而益血,以渗泄利湿之效用,而说到补阴上去,不如石顽《逢原》,渭古人或称摄精;或称利水,何其两说相悬,不知湿浊去而肾无邪热之扰,肾气自能收摄,颇能窥见玄奥也。甄权谓主冷气顽痹、腰脚瘫缓不遂、男子肾腰痛、久冷。按此即周痹阴萎之症,然惟湿热为患。乃宜此药,甄氏冷气久冷之说大误。甄又谓治肾间有湿,膀肌宿水,是也。而今本濒湖《纲 萆薢目》引此二句,脱一湿字,乃作肾间有膀胱宿水,遂令人无从索解。王好古谓补肝虚,亦不可训。尤奇者莫如日华本草、竟谓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头旋目疾,中风失音云云。
6、《本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7、《别录》: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
8、《药性论》:治冷风顽痹,腰脚不逐,手足惊掣,主男子腰痛久冷,是肾间有膀胱宿水。
9、《日华子本草》:治瘫缓软风,头旋目疾,补水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
10、王好古:补肝虚。
11、《滇南本草》:治风寒,温经络,腰膝疼,遍身顽麻,利膀脱水道,赤白便浊。
12、《名医别录》谓萆薢,治阴萎、失溺、老人五缓。盖失溺之证,实因膀胱之括约筋少约束之力,此系筋缓之病,实为五缓之一,萆薢,善治五缓,所以治之。拙拟醒脾升陷汤中,曾重用萆薢以治小便频数不禁,屡次奏效,是萆薢为治失溺之要药可知矣。乃萆薢厘清饮竟用之以治膏淋,何其背 谬若是?愚在籍时,邻村有病淋者,医者投以萆薢厘清饮,两剂,其人小便滴沥不通。再服各种利小便药,皆无效。后延愚延医,已至十日,精神昏愦,毫无知觉,脉数近十至,按之即无,因谓其家人曰∶"据此脉论,即小便通下,亦恐不救。"其家人恳求甚切,遂投以大滋真阴之剂,以利水之药佐之。灌下移时,小便即通,床褥皆湿。再诊其脉,微细欲无,愚急辞归。后闻其人当日即亡。近又在津治一淋证,服药十剂已愈,隔两月病又反复,时值愚回籍,遂延他医治疗,方中亦重用萆薢。服两剂,小便亦滴沥不通,服利小便药亦无效。遂屡用西法引溺管兼服利小便之药,治近一旬,小便少通滴沥,每小便一 次,必须两小时。继又服滋阴利水之药十剂始全愈。
湿热可以导致淋证,但淋证不一定都是由湿热引起的。淋证的形成最基本的有虚实两端,虚证由于阴虚内热,津液不足;实证由于下焦湿热膀胱的开合功能失司。如果认为萆薢是利水药,那么用于淋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用于由阴虚津液不足引起的淋证就会出现张氏所说的那种现象。如果用于由湿热引起的淋证,湿化热清淋证自愈。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萆薢为患淋证者禁用药。临床只要见舌苔滑腻,大便不爽,小便淋涩不畅皆可放胆用之。
常用选方
1、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月、便白浊,频数无度,被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频数,虽不白浊,亦能治疗: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半,入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温服,食前。(《杨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
2、治小便频数:川萆薢(洗)为细末,酒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盐汤、盐酒任下。(《济生方》萆薢丸)
3、治小肠虚冷,小便频数:牛膝(酒浸,切,焙)、续断、芎藭各25克,萆薢100克。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汤下四十丸;或作汤,入盐煎服亦得。(《圣济总录》牛膝丸)
4、治小便混浊:鲜萆薢根头刮去皮须,每次100克,水煎服。(《泉州本草》)
5、治阴痿失溺:萆薢10克,附子7.5克。合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6、治腰痛,脚气:破故纸(生)、续断、木瓜干、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锉,姜制炒断丝)各50克,萆薢100克。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盐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7、治小肠气及腰痛:萆薢、杜仲(酥炒去丝)、葫芦巴(生脂麻炒)、破故纸(炒)、小茴香(盐水浸一宿)各50克,胡桃仁(汤去皮)100克。各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酒送下,或盐汤亦可。(《瑞竹堂经验方》喝起丸)
8、治脚气肿痛,不能动履,不论寒热虚实,久病暴发皆可:萆薢25克,黄柏、苍术、牛膝、木瓜、猪苓、泽泻、槟榔各10克。水二大碗,煎一碗。每日食前服一剂。(《本草切要》)
9、治丈夫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者:萆薢12克,杜仲4克。捣筛。每旦,温酒和服15克,增至25克。禁食牛肉。(《广利方》)
10、治风寒湿痹,腰骨强痛:干萆薢根,每次25克,猪脊骨半斤合炖服。(《泉州本草》)
成药方剂
萆薢丸

  白萆薢
萆薢
【药物组成】:萆薢75克,当归(锉,焙)50克,厚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50克,干姜(炮)50克,荆三棱(炮、锉)50克,桂(去粗皮)5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50克,陈橘皮(汤去白,焙)300克。
【方剂功效】:补虚,壮筋骨,益气血。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盐汤送下。
萆薢汤
【药物组成】:川萆薢(俗呼土茯苓)。
【处方来源】:《外科发挥》卷六。
【方剂主治】:杨梅疮,不问新旧,溃烂,筋骨作痛。喉腭溃蚀,与鼻相通,面蚀痈溃,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用100克,水3钟,煎2钟,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候。若患久,或服攻击之剂致伤脾胃气血者,以此1味为主,而加以兼证之剂。
萆薢浸酒
药物组成:萆薢150克,附子150克(炮裂,去皮脐),杜仲100克(去粗皮,炙微黄),狗脊100克,羌活100克,桂心100克,牛膝150克(去苗),桑寄生100克。
【处方来源】:《圣惠》卷四十四。
【方剂主治】:五种腰痛,连脚膝筋脉拘急酸疼。
【制备方法】:上锉细,用生绢袋盛,以酒2斗浸,密封七日后开。
【用法用量】:每服1中盏,食前温服。
一味萆薢汤
【药物组成】:萆薢20钱。
【处方来源】:《梅疮证治》卷下。
萆薢
方剂主治:梅毒脓淋,阳物漫肿紫赤,或肿大不觉痛痒,或阴口流出脓水,或阴头穿2-3窍出臭脓者。
用法用量:上以水5碗,煎取3碗,分温送下改定化毒丹。
萆薢分清饮:
【药物组成】:川萆薢10克,黄柏2.5克(炒褐色),石菖蒲2.5克,茯苓5克,白术5克,莲子心3.5克,丹参7.5克,车前子7.5克。
【处方来源】:《医学心悟》卷四。
【方剂主治】:赤白浊属湿热者。诸淋。
【方剂功效】:导湿理脾。
配伍效用
萆薢配伍怀牛膝 萆薢祛风湿、止痹痛;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二者合用 扶正祛邪并施 用于治疗着痹之肢体重痛、腰膝酸软等症.
萆薢配伍石菖蒲 萆薢利湿而祛浊;石菖蒲芳香通窍而除湿浊.二者伍用 其利湿化浊之功更著 用于治疗湿浊不化之尿浊、尿频等症.
萆薢配伍威灵仙 萆薢祛风除湿;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二者合用 则祛风除湿之功效更强 用于治疗行痹、着痹之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者.
萆薢配伍益智仁 萆薢利湿祛浊、除痹止痛 功擅除湿 以分利为主;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补肾固精缩尿 长于温补 以固涩为主.二者合用 共奏温补脾肾、通利小便、分清别浊之功效 用于治疗肾阳式微、下焦虚寒之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淋漓不爽以及妇女带下等症[2].
常用配方
1、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月、便白浊,频数无度,被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频数,虽不白浊,亦能治疗: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温服,食前。(《杨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
2、治小便频数:川萆薢(洗)为细末,酒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盐汤、盐酒任下。(《济生方》萆薢丸)
3、治小肠虚冷,小便频数:牛膝(酒浸,切,焙)、续断、芎藭各半两,萆薢二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汤下四十丸;或作汤,入盐煎服亦得。(《圣济总录》牛膝丸)
4、治小便混浊:鲜萆薢根头刮去皮须,每次二两,水煎服。(《泉州本草》)
5、治阴痿失溺:萆薢二钱,附子一钱五分。合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6、治腰痛,脚气:破故纸(生)、续断、木瓜干、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锉,姜制炒断丝)各一两,萆薢二两。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盐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7、治小肠气及腰痛:萆薢、杜仲(酥炒去丝)、葫芦巴(生脂麻炒)、破故纸(炒)、小茴香(盐水浸一宿)各一两,胡桃仁(汤去皮)二两。各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酒送下,或盐汤亦可。(《瑞竹堂经验方》喝起丸)
8、治脚气肿痛,不能动履,不论寒热虚实,久病暴发皆可:萆薢五钱,黄柏、苍术、牛膝、木瓜、猪苓、泽泻、槟榔各二钱。水二大碗,煎一碗。每日食前服一剂。(《本草切要》)
9、治丈夫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捣筛。每旦,温酒和服三钱巴,增至五钱匕。禁食牛肉。(《广利方》)
10、治风寒湿痹,腰骨强痛:干萆薢根,每次五钱,猪脊骨半斤合炖服。(《泉州本草》)
用药禁忌
肾虚阴亏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薏苡仁为之使。畏葵根、大黄、柴胡牡蛎、前胡。
2、《本草经疏》:下部无湿,阴虚火炽,以致溺有余沥,茎中痛,及肾虚腰痛,并不宜服。
3、《本草备要》:忌茗、醋。
4、《本经逢原》: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小便频数,大便引急者,误用病必转剧。
药材真伪鉴别

【鉴别要点】
绵萆薢的主要特征:多为切片,淡黄白色,有筋脉点,边缘有黄棕色外皮,周边常卷曲,质松软,似棉絮状,味微苦。而福州薯蓣亦多切成薄片,黄白色至灰白色,粉质,散有点状维管束,味微苦辛。[3]
粉萆薢多为不规则切片,边缘不整齐,有的有棕黑色外皮,切面细腻平坦,黄白色,具黄色筋脉花纹,质松,易折断,味苦微辛。而多种类似品,形状类似粉萆薢。
做萆薢药用的多切成薄片,切面大都淡黄色、粉性,味苦或苦涩。至于误用品为百合科菝葜属切片,边缘粗糙,有坚硬突起根痕,切片红棕色或红褐色,质坚韧,纤维性,味微苦。
【名典鉴别】
1.《神农本草经》:"萆薢,味苦平。主腰背痛、强骨风寒湿、周痹……生山谷。"
2.梁·《名医别录》:"萆薢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3.陶弘景曰:"今处处有之。根似菝葜而小异,根不甚有角节,色小淡。"
4.唐·苏恭曰:"此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软者为胜。蔓生,叶似薯蓣。"
5.宋·苏颂曰:"今河、陕、汴东、荆、蜀诸郡皆有之。作蔓生,苗叶俱青,叶作三叉,似山薯又似绿豆叶,花有黄、白、红数种,亦有无花结白子者。根黄白色,多节,三指许大。春秋采根,曝干。今成德军所产者,根亦如山薯而体硬,其苗引蔓,叶似荞麦,子三棱,不拘时月采根,利刀切片,曝干用。"
6.明·《本草蒙筌》:"萆薢。盛出河、陕、荆、蜀,蔓生叶作三叉。秋月采根,状类山芋。一种茎有刺者,秋白实;一种茎无刺者,根软虚。种虽两般,白者为胜。又与菝葜小异,凡收切勿混真。盖菝葜根作块赤黄,萆薜根细长浅白。"
7.李时珍曰:"萆薢蔓生,叶似菝葜葜而大如碗,其根长硬,大者如商陆而坚。今人皆以土茯苓为萆薢,误矣。茎叶根苗皆不同……宋史以怀庆萆薢充贡。"
8.清·《本草从新》:"萆薢,有黄白二种。黄长硬,白虚软,名粉萆薢。白者良。萆薢根细长浅白,菝葜根作块而黄。"

http://baike.baidu.com/view/728529.ht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