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4日星期三

读后感而已:我猜想这是大家的阅读量都在降低,其实不是的

在一两个月前,作为一名阳光宅女的我正处于一个实在无法调节自己莫名其妙无来由的阴暗心理的尴尬时期,在豆瓣读书上看到了推荐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心想:过几天就20周岁了,既然觉得当下于青春有悔,我得自力更生为未来创造光明,从读书开始,修身养性,来吧!于是我点了"想读"这本书。恰巧,朋友在二月份读了这本书并极力推荐,借了一本来看。 
   
   
  这只是一片读后感,以下全是个人观点,不喜勿进。LZ拥有强烈的反人类反社会人格,哪一天就玩命了! 
   
   
  我花了四个小时的从序开始到封底作者的照片和介绍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字面意思看不懂的地方我还倒回去再读直到明白为止[当然深层含义按照豆瓣这评分的标准来说,我一定是没读懂,我必须臣服!]。 
  然后就想说尼玛幸好没自己掏钱买来看。 
   
   
  回到我这篇读后感的正题,我猜想,是不是大家的阅读量普遍在降低,所以认为这样的一本书是"好看",并且纷纷给予那么高的评价和赞扬呢? 
  接下来我自己把自己的想法推翻了,在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此书有854篇书评,而打三星以下者少之又少。四五星的书评大多数也都是侃侃而谈,长篇大论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描述书本对各自心灵上的启迪。可见真诚。我也相信豆瓣读书是书友的聚集地,于我而言,读书是喜好,却未至挚爱,读过不少也不算多的书。依此想法推论,大部分书友的阅读量还是在我之上的。 
  所以我又开始想,我并不是一个非主流的人,为什么这本书会受到这么大的推崇,而我却丝毫感受不到它的价值呢。 
   
   
  那先说说自己想吐槽的点吧: 
  1、作者的文笔只能用"简单"来形容,句子简单,故事简单,情节简单,事故解决方法简单,引用简单...... 
  2、故事内容明显扯淡。当然这一点我是可以理解的,你这是心灵修行书嘛,故事内容的确要凌驾于现实之上一点点,但你又要整的通俗易懂嘛,又得比科幻魔幻弱了一点点。 
  3、其实我认为在普通的故事中突然插进一些类专业或者是专业名词例如"ego""小我"和在简单的榨不出汁读不出味的语句中突然插进一些有点煽情有点经典的句子例如"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4、纯粹是读此书途中印象最深的一个槽点,"若菱最近对于能量非常敏感"......尼玛这有神经病吧! 
  综上所述,四不像的东西读起来是如同生吃生菜,味如嚼纸。但因为很多亲都告诉我它值得"太棒了!"这样的好评,导致我的反人类反社会情绪一下就抑制不住,洋洋洒洒又不知道要多少字下来了。第一反应便是:是不是没看过书才会觉得这书好看啊?! 
  [欲反驳请先阅读我先前的自我推论推翻及参考自身有否以下情况而辩:在别人称赞一个你眼中觉得不好看的人时,你心想「是不是没见过美女/帅哥啊,这人还叫好看」!] 
   
   
  于是我在茫茫书评中寻找同类,看到《算不上书评》的作者写到:这样的书能畅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现在太多人缺乏自省的能力。一阵阵的迷茫困惑无处排解,便寄希望于此类"灵丹妙药"。稍微得到点儿启发,就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遂满世界宣传,仿佛发现新大陆。 
   
   
  这会儿我是被醍醐灌顶了,的确,这个时代和社会给了人们太多外在的压力,加上经济科技发展导致消费文化、全民娱乐时代的来临,很多人估计都正在庸庸碌碌一辈子准备娱乐至死,缺乏自省的能力,看了这么一本缺乏文采又刻意编造和糅合心理学的书便感觉如获至宝。算我多管闲事一点,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哀呢。 
   
   
   
  我喜欢读小说,读故事往往有让人经历着一种与自身完全不相同的人生,我会先站在自己的三观上来评价故事中角色的行为,然而深入后,学会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这个过程也是扩充自己视野的时候,读不一样的人生,感受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不快乐的女人遇见了一个老人,通过一步又一步循序渐进的过程修炼自己的内心,看开了自己所面对的困境,结果生活顺风顺水。 
  当然反驳者会说,故事情节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老人介绍的修炼方法。 
   
   
  你是谁——你想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取决于你的人生目标和实现它的道路。 
  什么塞车什么炒鱿鱼什么婚变,看开就好了嘛。 
  健康生活也很重要哦,一定要吃早餐,少吃多餐,做瑜伽伸展肢体,深呼吸。 
  自信一点,别人的眼光根本不算什么。你要做的事情坚定好信念,根本不会被他人改变。 
   
   
  其实明明这些"道理",谁都懂。 
  只是很多人平日里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反思。 
  而当我们大家都忘记了思考,都忘记了反思。这时候也庆幸有这本书来点醒你我。但我再次猜想,如无意外,这一点应该是我对这本书唯一的好评了。但其实看看最后作者自述的代跋也能看出书的水平了。 
   
   
  最后想说的是,若菱真的自信了吗?真的看清自己的内心了吗?她每次去找老人(甚至到最后一次)不都是在把老人当做一个"标准答案"去寻找去依靠吗。老人认可,她才喜悦。老人否定,她便迷茫。在我看来,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人生不该是应试教育,也不是1+1=2这样按照计算法则运算的等式。我们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活出自己很重要。 

转自: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3565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