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星期二

如何获得中医行医资格证书

我现在已是国家统招正规大学的工学学士 我家里祖传中医 现在想继承爸爸的行医资格 要考些什么证书?都是什么时候考试的 考试内容大概是什么?谢谢

像你这种情况,不能参加一般医学毕业生的考试了。只能参加师承和确有专长类的考试。这种考核是对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评价和认定,由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各考核机构具体实施。  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  二、具有经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批准的师承关系合同,连续跟师学习满三年;指导老师具有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年以上;有丰富、独特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得到同行公认;应聘在医疗机构坚持临床实践,能够完成继承教学任务;同一指导老师在同一时期内带教学生不得超过两名。  三、取得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颁发的《出师合格证书》。  四、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机构中试用期满二年的。  满足以上条件者,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申请审核表"。  申请考核者,应提供下列材料:  一、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申请审核表;  二、本人身份证明;  三、 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二张;  四、在《执业医师法》颁布之日前经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批准的有效行医资格证明;或《师承合同》、《出师合格证书》。  考核机构是经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中医院。    具体如何报名参加考试,你可以咨询当地卫生局。不过从上面的内容来看,难度还是蛮大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8576625.html&__bd_tkn__=66a94937336f87035c04a236a5fe3afb8f2692aa8078338d51fed8133ea5c69d362ad36bb4bcda3b39bb3949f6bbe47087ac3af56e60b1f4e7eb6015795cf5379a61affa5b0f03de0125277bd534be06487699767b5ab88ea548340f065c322ecc6408453bc0ddae940bfbaccbdc8c0ace3325f149a0

测试四种人

A类人:擅长做和实施,不擅长想和研究
  这类人可能敲键盘时速度飞快,进行设备配置和环境搭建时也速度飞快,分析定位问题时效率也挺不错的。但有可能缺乏足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特点,构思测试方法时可能就不如B类人。

B类人:擅长想和研究,不擅长做和实施

  这类人虽然可能不如A类敲键盘快,设备配置和环境搭建时也没A类人快,甚至有可能看起来好像没A类人勤奋尽力,但却常常能在A类人找不到bug后,B类人可以通过新创造出的很多测试方法来找到更多的bug。

C类人:喜欢写代码,不喜欢找bug

  这类人对代码是狂热的爱好者,只要让他写代码就兴奋不已,而对测试本身基本上就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让他专注于自动化测试脚本的开发和测试工具的开发,让他在自己的爱好中工作。

D类人:擅长沟通和协调

  这类人大家都知道啦,比较适合作为测试项目的PM与各部门进行协调,争夺测试资源和测试的权益,或是团队的管理。还有就是从测试的角度思考与产品用户进行沟通,深度挖掘出测试需要的市场信息。

如何获得中医行医资格证书

我现在已是国家统招正规大学的工学学士 我家里祖传中医 现在想继承爸爸的行医资格 要考些什么证书?都是什么时候考试的 考试内容大概是什么?谢谢

像你这种情况,不能参加一般医学毕业生的考试了。只能参加师承和确有专长类的考试。这种考核是对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评价和认定,由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各考核机构具体实施。  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  二、具有经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批准的师承关系合同,连续跟师学习满三年;指导老师具有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年以上;有丰富、独特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得到同行公认;应聘在医疗机构坚持临床实践,能够完成继承教学任务;同一指导老师在同一时期内带教学生不得超过两名。  三、取得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颁发的《出师合格证书》。  四、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机构中试用期满二年的。  满足以上条件者,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申请审核表"。  申请考核者,应提供下列材料:  一、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申请审核表;  二、本人身份证明;  三、 二寸免冠正面半身照片二张;  四、在《执业医师法》颁布之日前经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批准的有效行医资格证明;或《师承合同》、《出师合格证书》。  考核机构是经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中医院。    具体如何报名参加考试,你可以咨询当地卫生局。不过从上面的内容来看,难度还是蛮大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8576625.html&__bd_tkn__=66a94937336f87035c04a236a5fe3afb8f2692aa8078338d51fed8133ea5c69d362ad36bb4bcda3b39bb3949f6bbe47087ac3af56e60b1f4e7eb6015795cf5379a61affa5b0f03de0125277bd534be06487699767b5ab88ea548340f065c322ecc6408453bc0ddae940bfbaccbdc8c0ace3325f149a0

谈谈职业,谈谈人生

1、人生价值观。当你经历多了身边见多了,你会发现无论在哪行和哪家公司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所谓不够尊重,成王败寇是普遍现象。人不应该和周边去比较,而是关注如何满足自己的人生需求(人生需求不仅是工资)。发财是一个与个人运气密切相关的小概率事件,可遇不可求,不可控。而让自己每天工作快乐则是可以通过自己调节心态做到的。如果你的工作能够满足你大部分的个人长期生活习惯,那就足够了,工资多1-2千不会对生活有本质影响。买不了大房子,就买小房子,买不了小房子就租好一点的房子,别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太差,别在生活上太刻薄自己,即使每个月多存1000,4年下来5万元对中国的房价基本杯水车薪,但这4年你能够每天满意的生活,从而保持工作热情,那么你在专业水平和工作业绩上肯定会比每天郁郁寡欢,抱怨消极工作强很多,说不定4年后一年能多赚5-10万。 对自己生活好一点,工作长期热情,不是更划算吗。
     2、 在工作上不要太过于执着地去与人争强好斗,做好对业务好的事,适当向环境妥协,只要一年中大部分时光你自己知道自己在做正确的事就可以了。不要让加薪,评价,评级,晋升这些事影响了你保持激情。要知道回报都是有延后性,你可能会在组内和公司内暂时价值低估,但社会是个称重器。眼光长远点,要看到35岁后,45岁后自己的收益。见证了曾经在中国就业市场风光的motorola, UT斯达康,北电,lucent 还不成为历史。 因此眼光要长远,不因一时物质回报和工作内容未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而打击了自己的工作热情。
    3、 要在测试工作中找到创新的乐趣。 因为测试一直存在2个行业的难题--测试什么时候结束? 测试如何在限定时间内满足质量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围绕着这2个领域不断的去收集,创新,实践新的测试方法和工具。当你发现因为你的主动变化在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后,你就不会认为测试不是一个没有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工作了,同时你也会体会到工作创新带来的成就感。
   希望大家都能保持测试工作的热情,既快乐工作又获得持续成长! 

《工资条例》搁置内情:或将分拆按单项推出-搜狐财经

《工资条例》搁置内情:或将分拆按单项推出》-搜狐新闻

一直以为垄断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原来社会主义更盛行。你让决策者下决策拿刀割自己的肉,啥子才愿意。你民不聊生与我什么关系,我日子依旧自在。

"国企改革强强联合,做大做强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结果是国企做大了,国际竞争力没提上去,在国内做成了垄断!垄断国企享受者垄断带来的丰厚的利益"

"不是民众票选的代表,怎么会替民众发声?"

"一直知道垄断行业,垄断了相关的业务;一直也知道垄断行业能量无限,但还是没想到垄断行业,居然能垄断某项国.策的出台,有些不可思议啊!!"

"中国只有破除垄断行业与特权经济才会更有希望。"

"除了公务员、银行、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工资说涨就涨;绝大部分都是私企和民营企业,个体老板民营资本家哪个会主动情愿给工人涨工资呢?"

2012年10月26日星期五

明确的测试职业规划 带给你美好生活

1.明确测试发展:
软件测试工程师大致有4个发展方向!

1 资深软件测试工程师

达到这个水平比较困难,这需要了解很多知识,例如C语言,JAVA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等,但是你要在一家公司干3 -- 5年的话,在压力中这些技能你都会掌握!

2 测试部门管理者

小的如组长,大的如测试经理,这需要你有先天的优势,善于交流沟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过做两年,你也会成为老油条的!

3 测试书籍编写者

出书也是很赚钱的,当你在这一行干了几年,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可以把你的经验,具体做过的项目总结出来,现在关于软件测试的书很少,你要写本与众不同的书肯定畅销!

4 软件测试培训师

当你在这一行做腻了,你可以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缺乏有经验的软件测试师,必然会高薪聘请你!

至于晋升流程,一个公司一个样,但是你要知道,你想发展的话,必须要委婉的让上级知道,有些你无法触及的测试项目,需要你的上级分配,一旦有无关紧要的项目或空闲时,经理就会考虑你,会让你尝试做一些高级测试项目!
这时就要看你的个人悟性了!
要知道这一行,技术越高越吃香!越能让老板和开发人员信服

2.职业规划3个阶段

大学阶段:
        在大学阶段我们要学什么,我感觉真正对我们有用的就是英语和数学,还有写专业课的知识做基础,英语是以后提高的关键所以英语一定要学好,特别是在测试工作中很多时候国内的材料恨不能说明问题,测试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相对)所以材料也是比较少,所以很多时候都要去看英文的材料,所以英语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发展,数学为什么要学好呢,在工作中特别是测试工作很需要数学的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所以学数学要学好不是说分数高而是学习思维方法,还有一点就是英语和数学时以后深造的必考科目(呵呵,我就没有学好,还在补习);一定的专业课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你工作后提高的基础,基础扎实了提高起来就比较容易,我的基础比较差,所以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来提高才得到了一点点成功,(看以参看阳光的测试工作历程);培养情商,这个名词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提,有的一些公司甚至在智商和情商之间更看重情商。情商其实就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和自身修养的培养,还有一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这些在大学里如何培养呢,建议如果有可能的话参见多参加学校的一些团体,也可以自己组织一些团体,同时如果有肯能的话可以到学生会参加锻炼,这对以后的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有锻炼,(我就在学生会待过一段时间,对后来的工作有了不小的帮助)。所以建议在校的大学生一定不要保守,要积极的锻炼自己,多与人去交流等。软件测试方法
 
找工作阶段:
       这个阶段可能是大家比较迷茫的阶段,主要是有两个问题,我能做什么,我有什么能力;我是在大学阶段过来的毕业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但是我有一个自己的目标,我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对工作的性趣是将来发展的一个前提,没有性趣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是做不出来成果的。所以我建议有两中做法,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是不一定能找到,现在的就业压力还是很大了,第二种是对自己已经没有办法从事的工作产生性趣,着眼去找它的性趣点,然后你把它扩大,从而培养对词工作的性趣。
 
工作阶段:
        千挑百选,我们选择了测试工作,根据我们上面说的原则,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工作,做出一定的成就,即便不能出人头地,也要榜上有名;那么我们就不能机械的工作,我们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发展蓝图,测试工作一般有两个出路,我认为:一个是测试转管理,一个是测试转质量控制!那么我们如何规划呢?我个人感觉测试工作也是一个比较累的工作,所以一个有一个年龄限制,暂且我们先为35岁,也许有的人很大了还在做测试工作,哪就是一个老的测试工程师,我们一般认为不是很好的出入,那么35岁以后有了一定的测试技术经验后我们可以选择转行了,或转管理或转质量控制。
        那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或者技术体系和质量体系的学习和积累计划。首先技术体系的建立,做为测试工作技术体系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个面,然后深入一条线,在这个面上,你要去学习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测试技术),系统分析技术、网络技术、网络协议、编程技术,等等,跟你行业相关的一些业务等方面的技术,这个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当然可以现从你的实际工作出发,在做工作的时候一发散的方式做积累,比如你需要测试的是一个指纹识别系统,那么你再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不要单单只局限在工作的本身上,要去了解这个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行业的动态,了解一些其他知识等等,在最后项目总结的时候将其沉淀积累,这样你的知识量就会比你单独的做一个项目要大得多,但也累的多,所以只有勤奋的人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我这肯能是举了一个比较小的例子,只是希望给大家指出一个方向。所以做工作一定不要只限于工作本身,一定要扩展再扩展,这对你以后的发展大用用处,当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发现你看问题的方法就会不同,你设计出的测试用例也会与众不同。横线一个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宽广的技术面,但是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给自己选择一个点然后深入下去,比如我再自己的基础的情况下选择了应用测试领域,再这个方面就不是要知识了解和知道,要做到掌握,可以掌握一门独特的技术,可以再公司甚至这个行业做到前列,这个是重要的,要不你就没有自己的绝活了。在这个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工作需要,甚至强迫自己选择一个然后深入。这样,面和点建立起来了,然后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然扩展你的面,深入你的线,相信在你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做到很好的。管理体系的建立,随着工作的推移,要逐渐的有意思的去参与一些管理工作,可能机会好的话在学校的时候也可以得到一些锻炼,笔者就在学校的时候锻炼了几年(一直在学生会,还组织了一个计算机学社)。俗话说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你事先作好了这些准备,才能在领导交给你一项管理任务的时候,把它完美的完成!这样才能给你以后走向管理这条路打下基础。管理也是一门学问,所以还要学习,在这里我就不具体说怎么学了,可能有人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学,不过这个方面太广了。不是很快可以说清楚的,大家可以买些相关的书籍看看。
        质量体系,在测试工作中独立与技术和管理的还有一个是质量控制,这个可能在一些小型的然建公司体现的不是那么明显,不过在我们单位就有专门的质量部门来保证测试的质量,其实这个质量控制也可以是从入门就从事,因为他的一些东西也是很基础,特别是在国内质量管理员有很多不太懂测试技术,他们要做的就是检查质量点,在测试人员的配合下检查。不过我还是认为质量人员是要在测试人员中升级过去的,因为你不懂测试技术和谈对质量点的控制,如何有理有据的开不合格项,或者你只能看到不关紧要的一些东西,真正的风险往往看不到。
3.个人的短期规划
我觉得,从事软件测试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既然决定要做,那么一定要矢志不移。
一。测试人员从哪里开始开始--个人认为,应该从最基本的手工测试、功能测试入手,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对熟悉整个测试过程,扎实测试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1.了解软件测试行业,关注行业的发展信息,把握行业动态
    2.了解软件测试相关专业知识,手工测试阶段中,你要学习下软件测试理论知识和软件工程知识。
    很多人以为软件测试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曾经有句话说扫地老大妈也可以上岗测试,不过也说真的,我公司还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手工测试急需人时,抓了一批营业员上来帮忙做测试。
    3.从实践中不断去获取知识,有敏锐的学习脑袋瓜子,不断结合工作实际来总结进步。这一步非常重要,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很多的差距,所以一定要在实践中做好总结的过程
二、学习自动化测试工具
    认真做好了职位的手头工作,对测试进一步了解后,有了一定的测试经验,开始向自动化测试发展。
    自动化工具有性能、功能、测试管理、bug管理等。      
    开发语言、数据库、数据协议、操作系统等专业知识。
另外的就是一些平时积累的。
    1.测试职业人的心态与素质:耐心、细心、平和心,加强沟通能力,做测试沟通非常重要
    2.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曾经有一位网友说过每半年读完新的一本测试书籍,学习新的一门技术知识,非常赞成。
---------------------------------------------------------------------------------------------------------------------------------------
做好测试,有两个发展方向,测试高工技术路线或经理管理路线。

最重要的是,一颗学习、积极向上的心态

需求不明确/没有的情况下如何做测试

摘要:本文针对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如何做测试,列举了3个步骤。这些步骤,都是实际经验的总结。利用这些步骤,可以在需求不明确,或是没有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测试工作。但是,这些都是不规范的方法。需求不明确,或是根本没有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件不规范的事情,无论是开发人员,还是测试人员都无法在不规范的环境中,做规范的事情。但是工作要继续,不能因为某些障碍而停止。这时,请参考每一个步骤,尽可能地完成测试工作。
        关键字:需求;需求规格;测试需求;文档;猜测;沟通
        软件生命周期中,需求是整个周期的源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需求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在很多企业中,并没有对需求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并不是PM们不知道需求的重要性,而是商业竞争中不得不裁剪某些看似不能获得很大利益的步骤。
        什么是需求?很多PM和开发人员都未必真正考虑过这个问题。IEEE对需求有以下两种定义的方式。
        1. 解决用户问题或达到用户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或能力
        2. 遵守合同、协议、规范或其他要求
        然后用规范的文档描述出来,就成了我们熟悉的SRS。
        我们常说的需求,其实并不是我们认为的SRS。SRS应该叫做需求规格说明书。那需求是什么呢?与需求规格有什么区别?
        需求:对要实现的功能的粗略描述
        需求规格:对需求的精确定义
        我们知道,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只有得知了需求的精确定义,才能开展工作。比如功能方面,编辑框能支持多少位字符。性能方面,时间和容量规定等。当然还包含其他非功能,性能方面的定义。
        除了以上所说的需求,对于测试人员,还必须有测试需求。这个环节,很少有企业会重视。测试需求分为2方面:
        需要测试哪些方面
        软件是否可测,需要增加哪些开发需求
        其中第一条,很多企业都列到了测试计划中,这也可以,没有规定一定要放到哪个文档里。但是对于第二条,可以说几乎没有多少企业去做。
        接下来,在没有明确需求,需求规格,测试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去做测试呢?现在很多企业,其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项目的。
        当测试人员接手一个项目后,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想了解这个系统的功能,背景,架构。于是,马上就会想得到需求文档。但结果往往是失望的,根本没有文档,或者文档根本不具备参考价值。此时不必太失望,因为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常见啦。这时,请试着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查阅文档:文档是最具权威的,也是记忆最长久的。有时,我们的项目可能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版本升级。这时,先去找找,有没有原有版本留下的需求,或者是用户手册等文档。从这些文档中,了解项目的背景,系统的基本功能。这对了解新项目是有很大好处的。并且,在产品升级的项目中,验证老版本的功能在新版本中是否正常,也是一个必要的工作。可以先参考老版本的相关文档,设计新版本中的用例。
        也有时,我们的项目是一个行业项目,比如金融项目。我们可以参考一些行业知识的书籍,文档。这对理解系统也有很大的好处。
        实在没有文档,那只好暂时跳过这一步骤了。
        在进入下一步骤之前,你可能得到了一些相关文档,也可能什么也没得到。无论如何,你可能对系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时,请记录下来,写成文档。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在以后都可能极有参考价值。试想一下,如果前人已经给你留下了这些文档,你是否可以轻松很多?还要注意及时更新你的文档。因为你对系统的理解,随时都在变化着,一定要保证你的文档和当前你对系统的理解是一致的。
        试着使用系统,根据经验和常识猜测:既然没有需求,那可以推测,该项目的管理一定是很糟糕的,对测试也不会投入很大的成本。因此,测试人员一般都是在编码完成后才进入项目。这时,应该已经可以看到成型的系统了。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试着先"玩"一下系统吧。在这过程中,你应该对系统有可更深入的认识,在上一阶段中,你可能留下很多疑惑或是猜测,这时应该能排除一部分了。
        使用系统的同时,你应该具备行业知识。系统可能是针对某个专业领域设计的。例如一个期货交易系统。你没有基本的期货知识,比如什么是持仓,什么是平仓。那么你如何能真正理解这个系统呢?当你有了业务知识以后,你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来全面测试系统。
        你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软件知识。比如某些控件的特性。单选框只能单选,不能多选。日历控件是否可以手工输入非法格式等。这些都是应具备的意识。
        最后加上你的主观判断,你对系统的整体感觉怎么样?是否越用越厌烦,为什么厌烦。系统的反应速度是否可以容忍,细节处理是否圆滑,等等。
        在你认识系统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来帮助你更有效率地学习。比如可以画一些流程图。一图胜万语。同时,你也留下宝贵的文档。当然,这个步骤中,你也要随时注意保留和更新文档,以备后用。
        沟通:需求规格不一定非要以文档的形式表现出来。软件既然能做出来,那肯定是有需求的。而最清除需求的,一定是软件的直接制造者,开发人员。开发人员自己知道需求,但一般不会主动和测试人员沟通。因此,测试一定要主动和开发人员沟通。可以安排会议,让开发人员给测试人员介绍系统,并演示系统。让测试人员对系统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测试人员能进行更细致的测试。在进行细致测试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不明确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利用自己的行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等,猜测一部分。不需要每个细节都去询问开发人员。因为开发人员也有自己的工作,他们不希望花太多时间来给你解释。
        有些项目中,客户会直接参与到项目组来。这时,测试人员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和客户进行沟通。客户那得来的需求,是最原始的需求。但是,客户未必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来描述希望的功能,也未必有计算机知识,因此不能描述出一些隐式的需求。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测试人员可以和客户进行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客户正确描述出真实需求,测试人员也能详细了解需求。但是项目是要考虑成本的,客户的期望是无限制的。在客户提出需求以后,测试人员要先和PM或其他相关负责人协商后,才能将与客户交流得来的需求,作为测试的依据。同事,第一时间告知相关开发人员最新的信息,也记录成文档。这时,你就将非文档形式的需求,转换为文档形式了。至于文档的格式,不一定要按照标准SRS的格式。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个规范的SRS。以任何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你的文档。
        有时候,会根本找不到可以沟通的人。不要奇怪,确实就是有这种时候。比如:
        1. 测试一个开源软件
        2.  接到一个测试外包,但又没有得到相关文档,为了追求利益,还是接下了
        3.  软件项目组的部分人员已经联系不上等等
        这时候,一方面需要PM协调获取相关资料,联络相关人员。另一方面,测试人员也可组织头脑风暴,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和猜测软件中的各个环节。也可以安排Bug Bash,让尽可能多的人员参与随机测试。一定会有人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意见的。
        在进行以上步骤的时候,利用良好的工具,能让你事半功倍。我经常在使用的一个工具,就是Mindjet MindManager。这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扩展思维的工具。它以分支的形式,来表现你的思维层次。你可以先列出个最基本的系统整体结构,然后逐步细化,增加分支。不要急于一次就将真个系统分析透彻,这是不可能的。你在进行以上步骤的时候,随时会细化这个结构。当项目结束后,看看这个结构图,简直可以当作SRS来参考了!

 

 

【51软件测试每周一问,整理】没有需求文档的时候如何来设计测试用例?(08-06-20)

这是根据51Testing软件测试网上"软件测试每周一问"问答整理而成,集大家之智慧!

【引题】测试用例应该是按照需求文档来开发,但是当项目没有需求文档时,该如何设计测试用例呢?

【题外话】大家在求职时参加的面试中会被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确是有确定的唯一的答案,而更多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面试着主要是你想了解求职人的自己的看法,而回答问题的方式也能看出个人看问题,思考的方式。本身,思考,就是一种方法学。

【正题】hjjlearning的回答是我比较满意的。Case by case的讨论问题,总是比较全面,而且可以引导大家更为全面的去思考,从而提高一个问题的广度。针对"没有需求文档"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去想解决问题时,需要花点时间去考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也就是找对"病因"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这就如中医看病,总是从表象的症状去寻其根究。就比如头通,表现出来的这一种症状,却有不同的原因,西医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主张从其根本去分析,痛其实是身体某处经络不通造成的,把相应的经络打通了,那痛的问题就会解决了,有时头痛可以通过按摩脚底的穴位,或是敲打胃经,胆经,等等。又扯远了,哈!

分析"没有需求文档",分析其具体原因再针对性的解决:

1.  整个项目的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的意识不足,开发流程不规范,或是认识不到需求文档对于测试的举足之重。认为做过了市场可行性分析了,认为项目组的成员对于整个项目都有清楚,而且任务分配下去了,就没有必要写需求文档了。

针对这种情况,测试负责人应该坚持要求项目负责人派专人给出需求文档,否则就拒绝测试。这对于规范的软件开发项目来说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在中国(我不知道别的国家是怎么样子的),做事都讲究官大压死人。bingcha320说的好,上报'没有需求文档将无法进行测试用例设计'的事实给高层管理者(练口才的时候到了),引起他们的重视,让他们尽可能推动开发组或产品组完成需求文档,哈哈

2.  项目进度紧张,后期需求变动会比较大,来不及也不好写详细的需求文档,或是项目是从原有项目上进行升级,开发人员认为不要再进行

当项目经理把自己的难处说给你听,并给你一个"Sorry"的时候,那就要动用各方面的关系自己去搜集功能点啦。

简言之,不能瞎乱糊草的写测试用例。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负责,对整个项目负责,自己整一份feature check point list!

Zhuzx给出了比较详尽的条条框框的指导性的回答,(有经验有头脑的人就是厉害哈!我在其精彩回答后加了点自己的"挑刺")

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1.根据客户的功能点整理测试需求追朔表:
一般的客户都要把要开发软件的功能点写成一个表格交给市场部,让市场部门转交研发部。所以客户的功能点是编写测试用例一个最最重要的依据。【其实这只是一个依据,客户列出的功能点,要转化为软件实现的功能点并能在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之间更好的沟通的话,还是需要一点处理的】

2.根据开发人员的Software Specification List整理我们的功能测试点:
一般来说,开发人员实现一个功能都要把该功能分成几个子模块来实现,所以Software Specification List也是我们参考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依据。【只做过黑盒测试,在做黑盒测试时,参考开发人员的design doc时,尽量避免被开发人员误导,因为有些在他们看来是要实现并验证的功能,在用户使用时其实只是一种情况,而有些在他们看来是一个问题时,实际上用户使用时会有不同的体验,测试人员不是为了验证代码的逻辑的正确,而是为了确保交付给用户使用时,软件的质量很高。当然了,这些开发文档在没有需求文档时是比较好的资料啦J】

3.开展项目跨部门讨论会:
可以抽出时间,叫市场部的项目负责人、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软件开发经理和软件开发人员,分别讲讲他们对整个产品的认识和设计模式,对每个功能点的理解和认识,理顺思路,达成共识,测试人员负责记录,测试Leader负责整理汇总,形成测试的部分参考文档。

4.测试人员整理用例需求疑问递交项目组和客户代表回复:
测试人员根据项目讨论会后的理解,测试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如:边界值、输入数据类型等等)和需求不明确的问题,整理用例需求疑问,让相关的模块负责人在"用例需求疑问"表格中回复,并给出详细解释和说明。

5.项目内部用例评审:
测试人员根据对项目的理解,编写测试用例要点,测试组内部评审修改后,可以召集项目组的成员,帮助Review一下,然后进行修改。经过多次修改和评审以后,测试用例要点可能会更加全面一些。

6.邮件和客户代表确认部分争议问题:
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项目组成员,在需求问题上讨论有时候观点不一致,各说各有理,这种情况下最好把争议问题写成邮件,发给客户让客户来拍板,确定那种需求合理,到底如何做?抄送项目组的全体成员,方便大家都了解客户的意见。最后编写测试用例的时候,以客户的邮件内容为准。

7.项目Demo和部分已开发系统:
大部分的系统,由于没有需求,为了避免项目风险,开发方一般都要做成Demo,不断让客户确认后签字,不断展现新开发的功能,以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如果项目中有Demo,Demo也是参考标准。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已经开发的部分功能模块,要去随时让用户了解了解,并提出部分修改意见,也可以为我们熟悉系统提供部分依据。

8.参考同行业和竞争对手的类似产品:
假如说是做一个网上书店类似的网站,我们编写测试用例的时候,可以看看"当当网","China—pub"等等类似成熟相关的网站。很容易发现本公司产品的问题,无意识给产品添加了竞争力。对于竞争对手的了解一定不能够少。

9.交叉模块的测试,最容易被人忽略:
一般的产品,功能部分的交叉,即是说在A模块中设置了参数,在B模块和C模块中体现该参数的实际运用。比较难的如我们现在测试的"银行系统"中的交叉模块,还可能牵涉到不同的用户,3个以上的模块之间的调用。即是有了需求也很少写,同时也是需求编写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样的测试用例编写问题,一般初级测试工程师很难考虑全。对于有这种交叉功能的模块,必须要求项目组中的精兵强将,画出相关的调用关系图,表明调用关系,方便后面编写测试用例。

10.可以使用电话、MSN、Skype等网络聊天工具咨询部分需求:
我们做的产品,大多数的客户都在国外,测试经理也可以用这些网络聊天工具和客户确认部分需求疑问。不过要要事先越好时间,并注意异地的"时差"。

其实这些方法远不止是告诉我们在没有需求文档时该如何处理,这些方法同时也帮助写需求文档的人如何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和QA如何更好的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获取相关资料从而更好的把握软件质量。

哎呀,论坛里的人才真是太多了,我只获取这么一点点吧

因为毕竟经验有限,有了这些方法上的指导,大家在实际项目中就灵活处理吧!

职业人生规划与感悟

序言
  
  在担任公司高管的几年间,我面试过数以百计的各个层面的员工,其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质,甚至有的还是名校的毕业生,因为不懂得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在工作多年后,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而奔波。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从容。

  有一次一个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好像是学电子的,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那小伙长得不错,将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阳光,个人素质也很好。他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IT企业,因为他对于软件的了解很不够,就没有做技术,而是从事管理,后来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划。工作5年后的薪水也就是5000多点,他在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我在面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之所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只是因为我们这个职位给的薪水还可以,而不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后来我帮助他分析,依照他的素质和职业兴趣,如果选择得当,几年后应该有着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公关企划部部长的职位并不适合他,如果我们聘用了他,不但耽误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会耽误他本人的发展。我帮助他分析以后他恍然大悟,对我十分的感谢。后来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职业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所以有时候没有应聘上反而是面试的成功。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过去了,稀里糊涂的换了几家公司,回过头来才发现,只是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职能方向不成功地丰富经验。而且据我观察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似乎什么工作都难不倒聪明人,他们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结果却都是"蜻蜓点水"。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发现,多种多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最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永远都难以结束低薪长跑,白白浪费了上天赋予他们的才智。

  当然,和此相对应的是另外的例子。有的人起点并不高,既非名校也不是什么好得不得了的专业,甚至这里边还有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人,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确的职业发展之路,几年之后他们在职场上的价值超过了很多当初起点比他们高的人。我们公司现在的财务总监就是专科毕业的。但在十多年的财务生涯中,从出纳、会计、主管会计到财务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不少和他同龄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还没有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认识不少拿着高薪的人士,他们中不乏低学历的人才,只是因为在一个领域里辛勤耕耘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精之士,从而能够获得和他们价值相匹配的薪酬。

  各种有趣的职场现象还有很多。

  有的人进了国有企业,进了政府机关,没有得到太大发展,一直非常矛盾,想离开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转换成本越来越大,勉强得来一官半职,也很是没意思。始终处在矛盾当中,年轻人的激情在无聊的事务中慢慢消磨。

  也有的人盲目的相信考证和考研,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砝码;有人成功了,为数不少的人却越读越穷,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的话,至少是投资收益率不高。我就亲自面试过不少MBA,至少我是觉得他们没有获得和他们的投资相匹配的回报。
  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从一工作就抱怨不断却委曲求全的人存在,他们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为自己的职业做过规划,要么只进行过短期的职业指导,等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后就"适可而止",任由无聊和无奈一天天侵蚀自己日渐衰老的心。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有太多的人不了解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不少读过职业生涯方面的书的人。接触到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更是全然没有概念,甚至我看到有的人30岁了还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而且看趋势还要继续迷茫下去。究其原因关键是功力太浅,仅仅囿于职业来考虑职业,没有能够从更高的高度上来考虑这样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职业生涯之南的书也大都为学者所作,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用以促进思考或许还有点帮助,用来指导实践则全无所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来我一直考虑怎么样将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经验和观点能够系统的表达出来,以期能够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到困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事实上,只要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我们完全可以使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断增值,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境界。今天我就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职业规划相关的理念。




首先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实一生来讲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努力差不多,我甚至发现很多在职业发展上并不顺利的人非常努力,反而一些人顺风顺水,仿佛很轻易的就得到了别人眼中的成功。成功的人努力几年就很轻松了,顶多智力上开发的多一些;而失败的人也很努力,因为一旦他不努力就没有饭吃。
  
  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在于选择对两件事, 一是找对单位、找对老板、找对上司;第二件事就是找对妻子或丈夫。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太阳升起时我们与上司共 事,当日落西下时我们与自己的爱人相拥。
  
  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然而你会发现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竟然会非常草率。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衣服上的心思要少的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的未来幸福和富足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 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他们之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择。很多人认为自己无法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所以我们要认真选择,否则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那片土地适合你生长,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你发展。和企业发展是一个道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没有选择对明确地方向以前,单纯的谈速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甚至有时等待优于行动。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瞎折腾,瞎折腾的结果就是无序导致无效.
  
  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你就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你今天的现状是你几年前选择的结果,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你几年后的职业状况.成功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因此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基础相差无几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职业生涯迥然不同。问题是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人会故意作出一个错误的不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职业选择,他们之所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是因为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答案,就如同我们在考场上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选择题,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他们就认为我们做某一份工作会对我们有利,全然不知道那会把我们推向职业的陷阱。
  
  晋惠帝司马衷当皇帝的时候,有一年闹大饥荒,官员向他汇报百姓无粮可吃,饿死了很多人。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很惊讶的问道:"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我们或者所谓得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很容易对于别人的职业选择开出药方,如果不喜欢自己当前所作的工作,那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话很容易,但对于职业发展感到迷茫的人来说,就如同上面的笑话一样,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很难轻易实现。
  
   职场生涯是很现实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生涯规划理论对我们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个人的意见是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积极思考,并且充分利用机会,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的职业状况。正如我开始所言,职业生涯扬帆与选择。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你很难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但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在生涯之初或者遭遇职业困境的时候,你的个人选择余地非常的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无论如何,你总是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何把握有效的选择权,使你的职业路径逐渐导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在职业发展的长征路上,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你在职场的选在余地也才会越来越大并最终达到真正的职业自由。
  
  那么究竟如何来做职业选择?职业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选择要考虑的要点又有哪些呢?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选择的最深层次的依据是你的价值观,选择的表面依据是你的职业目标,当然对于没有目标的人选择的依据就是他个人所理解的利益。主动选择要考虑的要点主要包括地域、行业、企业和职业。或者说一个非常清晰的职业目标应该描述为多少年后我希望在某地(北京/上海/纽约/老家的县城)某个行业(房地产/物流/教育培训等等)某个企业(500强/民企/国企/政府等等)的一个从事某职业(人力资源/财务/金融/管理等等高/中/低层)的人士。这几个要点我会在后面做详细地论述,我个人觉得也是最有实际参考作用的部分。
  
  从实际的例子来看,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取向并导致了我们做出各种的职业选择,这种职业选择决定了我们的职业状况从而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最后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幸福感。
  
  价值观的这个环节是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的,虽然它在事实上左右着我们的决定并进而决定我们的人生包括职业。一个人之要想成为职场的顶尖人物,他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我所见到的在职业上有着良好发展的人士都是因为他们秉持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一些不太顺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乱,要么是秉持错误的价值观念,要么是根本没有,随着社会大众的舆论摇摆不定。
  
  从企业选人的角度也能够很好地揭示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什么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很多并不是出身于管理专业?为什么一些学业上并不突出的同学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胜过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人?为什么外企在招聘trainee的面试中总是会有"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等等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都和价值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人在职业上的价值观念和他能取得的成就是息息相关的,与此相比,一时的学习成绩反倒成了末节。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职业发展成功还是失败的判别标准就是你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你的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如果符合,你就会感觉很快乐,哪怕收入会相对低一些;如果不符合,你会感觉很疼苦,哪怕你拿着看起来很高的年薪。我刚刚工作的时候,遇到哪些拿高薪的人,总是很羡慕;到了今天心态就比较平和,遇到比自己薪水高的人能够理解甚至有时候有些高薪的朋友还让人觉得同情,因为为了高薪他们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天伦之乐和某种程度的身体健康,但他们得到了成就感。所以,我一向主张在职业发展上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因为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反之亦然。你可能得到的是高薪,但失去的是时间;你可能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但会成为一个好儿子。关键是你得到的正好是你想要的,而你失去的你并不介意,真正的职业追求是圆满和平衡。
  
  职业发展不能用挣钱的多少来判断,那不应该成为我们职业上的目标。我看到的真正成功的职业人士,即使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也没有单纯的考虑金钱而是更多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发展,应该说,这样的人反而会成功,金钱是职业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当你按照自己的梦想去追求而后成功,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朝你拥来,包括金钱。
  
  接下来想谈一下选择的要点。来点实际的。

第一个选择是要考虑地域。这也是不少人容易忽略的。我的高中同学的案例最能说明地域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高中同学大都来自于农村,也有部分是县城的,我们当地的教育不是很发达。同班的50个同学,包括后来复读的在内,后来考上大学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的在内,也就是在30人左右。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10年的时间,应该说大家的职业发展基本上定型。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比较发达的城市,但也有部分同学回到了并不发达的老家。尤其是家在县城的同学,因为当时大都专科或中专,基本上都回去了。但其中有两个本科毕业的农村同学也选择了回去。去年春节回家同学聚会,这两个同学都很后悔,因为他们所谓的学历和能力在落后的县城并没有用武之地,失去了竞争优势,稍微好点的企业加起来不超过5家,想跳槽都没有地方去,想再去一线城市吧,早已失去了当初的锋芒,更何况已经娶妻生子;反倒是家在县城的同学,因为家庭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大都发展得不错。我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反对大家回去建设家乡,而是说一定要考虑长远发展,因为你改变不了落后的思维,更何况工作之初你本身就不成熟。如果你却由此意,我到建议你可以先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学习,将来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士在返回家乡或者到家乡去投资,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地域甚至会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瓶颈。如果你分到县城,如果从政的话,基本上你就当到县委书记,至多当到地区专员,还要运气非常的好;如果你分到各大部委,运气不算太差的话也能混个处长,稍微好点就能干个司长,不小心就当了部长。当然,我这里有说笑的味道,但从概率上来讲,大致如此。
  
  企业设立时选择和自己配套的区域。咨询公司基本上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地方恐怕占了全国咨询公司的80%,其他地方也有,但大都规模不大。济南和大连、青岛等地也有咨询公司,但日子整体上就不如上述四个地方的滋润。工厂选择时也要考虑配套,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就星罗棋布。人才要发展也要考虑配套。你去比较适合自己的区域,就能够得到好的配套,比如比较好的平台、比较好的培训、更宽广的视野等等;否则缺了某个环节,比如得不到培训、事业狭窄等等你就很难得到发展。
  
  单纯的说要去大地方发展或应该固守一隅都是不对的。因为更换地域而获得发展或发展受阻的例子都很常见,我只是告诉你这是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在职业流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一生中在几个城市工作也很正常。我个人的建议是在职业发展的初期要尽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等你已经在职业发展上达到相当的程度再考虑生活上更能接受的城市;我也不建议职业发展过程中频繁的更换城市,因为你在某个城市积累的资源随着地域的变动而大大贬值,会无形中使你的很多成本上升。
  
  有的人认为大城市竞争过于激烈,生活成本太高而没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城市的机会更多,而且激烈的竞争更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更容易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在二三线城市有个二三十万的年薪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薪水算不上什么。我原来公司的行政秘书素质很好,是学建筑的,身高178,很有气质,钢琴九级,因为工作的原因从大连调到上海,后来跳槽到斯坦威,是一家销售奢侈钢琴的公司,有了更为光明的职业前景,但在大连她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
  
  大多数人毕业时理所当然的留在自己读书的城市,或者回老家等等,其实有必要深思哪些地方更适合自己发展。即使在职业中期的朋友也可以考虑通过地域的转换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第二个选择是要考虑行业。也有不少的朋友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有的人工作了7,8年都难说自己停留在哪个行业,其实行业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你选择了金融,那就意味着几个人操纵上亿的资金;二三十个人操纵上千万上亿的资金,那是房地产行业;几百人拼死拼活的再干,只有百万数量级的利润,那是生产行业。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就有了什么样的发展空间。
  
  在行业选择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行业。这是职业发展的大忌,也是最让人感到惋惜的,但是这点确实是比较容易避免的,关键是是要有行业的意识。有的人聊起来我干过多少多少行业,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其实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多少好处。我面试中遇到不少的人,在不同的行业作过,但是对哪个行业都没有深入地了解。我们前段时间招聘一个地产的副总裁收到了不少的简历,30-35岁这个年龄段,只有很少的人在这个行业拥有超过6年以上的行业经验,仅从这一点就能够淘汰很多的人。我在后面会讲到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选择也一定要结合行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即使就财务而言,房地产的财务和物流行业、贸易行业的财务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刚刚工作的人有时也很难马上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行业,但你可以去尝试,但我建议你的目标是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无论你是从事技术还是管理。没有相当年的行业经验,你很难说了解了一个行业,比如对于行业的惯例、发展趋势得了解、行业的价值链条、各个层面的细节、人脉关系的积累等等都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失去了行业背景,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要尽可能的在一个行业深入的做下去,尽可能的不要轻易改行,因为这会让你损失掉很多的积累,但行业不是不可以改,如果一定要改行的话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行业发展要有一定的内在的连续性。所谓内在连续性就是你以前积累的资源如经验、技能、人脉等等能够不断地得到延续和强化,有一条清晰的连续的轨迹,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跳跃式发展。比如一直在一个行业作,或者沿着行业的价值链条在不同的企业工作,原来作建筑施工的到房地产公司做了工程管理,原来在国际物流企业去做贸易,原来做教师的改做培训师,原来做建筑的改到房地产,等等基本上都是比较可行的转换。
  
  内在连续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你的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行业,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在后面谈的职业的选择。其实职业发展的很多道理和作企业管理是相通的,比如管理中的SWOT分析、销售中的4P、战略制定的步骤等等很多的管理工具都可以拿过来指导我们的职业发展。我一向反对企业作不相关多元化,企业应该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同样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有的聪明人拥有的能量是10,分散在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不超过5,而我们大家认为得并不聪明的朋友,或许能量只有8,但聚焦在一个领域反而会有好的发展。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六年干过十个行业,基本一无所 成,只积累了每个行业不成功的丰富经验。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往往一个专业足够一个人奋斗一生,在这种分工很细的空间里我们自己的特长在哪里?我们立志在哪个行业干一辈子?你对行业的透彻见解和有所作为令人敬佩和追崇,那你的收入和你的生活才能跟一般人不一样。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往热门的行业里去,其实现在也存在这个情况。但是冷和热要辩证地去看,每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周期。如果是特别热,也就意味着到了波峰了,说不定就要开始衰退了,而冷门意味着衰退到底了,彻底没有希望了,或者处于低谷,开始积蓄力量,要上升了。任何行业本身也会经历高潮与低潮。行业判断要看大的趋势即可,如同投资股票,中间自然会有震荡调整,但真正投资成功的都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在行业的选择上我们也要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一个行业,只要大的趋势有前景而我们又喜欢,就应该坚定的在这个行业耕耘。互联网出现的时间这么短就已经经历了2-3个来回,今天成功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低潮的时候依然在坚持的企业和个人,那些因为低潮而震荡出局的人固然很难在这个新兴的行业里挖不到金恐怕也很难在其他的行业里成功,原因无它,就是频繁的转换行业而影响了积累。尽管中国的股市已经进入了牛市,但身边那些频繁操作的朋友挣到大钱的不多,反而是那些坚持投资原则不轻易跟风的人在获得越来越大的收益。

但是很多的人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有一个很出名的笑话,说一个喝得醉熏熏的人在路灯下拼命地找着什么东西。一个过路人恰巧经过,问他在找什么。那个醉鬼说在找钥匙。过路人就帮助他一起找。可是什么都没有找到。过路人问道:"我什么都找不到。您大概是在哪儿丢的钥匙?"醉鬼指向了街道旁边的黑暗处。过路人吃了一惊:"天哪,那您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找?"醉鬼愤怒得看着他说道:"为什么?因为这里比那边亮。"其实很多的人在接受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往往就是这样,比如企业就是位于他读大学的地方或者是这家公司有父母的朋友等等。这样解决职业的问题很方便,却往往将打开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钥匙给遗忘掉了。我最初工作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考虑。大多数人在开始跳槽后会开始重视企业和自己职业发展的问题。
  
  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作相同的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唯有中国人不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和日本人差不多,一辈子在相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改革开放了,人才流动了,不少人却又有点矫枉过正,变成了在不同的企业作不同的职业。当然随着大家职业意识的提高,这种状况会有所好转。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选择企业更是如此。粗略来说,国内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外企、国企和民企,政府部门可以归到国企中去,我个人没有到政府部门发展的想法,但从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素质不错的人,只是要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太难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去政府也作为一个职业的话,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选当然是各大部委,比去什么外企都要好,因为占有的资源多,其次是省、市,再下面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企业里面有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企业知名度不高,但是获利能力很好,又很好的行业地位,各大部委包括中央的一些企业有不少这样的隐形冠军,名气虽然没有500强大,但那待遇让500强的所谓白领都要羡慕,但他们不属于你我穷孩子做职业规划要考虑的范畴,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如果你万一遇到这样的机会,可别千万错过。
  
  稍微有点跑题,接着刚才的话题来谈,其实外企、国企和民企他们各有各的风格,关键是什么样的企业适合不同阶段的你。有的人在国企作的很不好,到了外企反而成了一条龙;别看你在外企很牛,给你个民营企业你却不一定能玩得转。我在上海招聘我们下属工厂的销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不偿失,再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处于竞争的劣势。我就遇到过几个在小企业作副总经理的人,个人能力还不错,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不愿再给他们机会,因为他们已经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公司宁愿招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来。当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并且具有了某种专长,已经是学有所成,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长性很好、迫切需要规范的中小企业去。既可以让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
  
  谈到这里,又要说题外话。不少人误把经验当作能力,误把学历、知识当作能力,都是不对的。有的人所谓的十年行业经验也只是对行业有点粗浅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识。或者有的人让你感觉,虽然他的经验很不够,但他的那种思维方式很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你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责某些人的见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在企业,但不能局限于企业,要有更高的视角。董事会关注产业,总裁关注行业,总经理关注企业,员工关注职业,你要想成长为总裁或董事长,就要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事情。
    
  职业发展中最悲哀的两个状况一是拼命的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总是在寻找机会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业里工作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让你100%满意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上司或老板太苛刻等等,这都不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你觉得企业不满意,我的建议是要么离开他,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帮一块进公司的大学生聚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卧谈会就是对公司的声讨大会。我后来发现这种状态太危险,很容易把自己给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来的公司去了一趟,发现抱怨的那些人还在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已经在公司有了不错的发展,要么已经重新开辟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并不是说一点都不能抱怨,现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还不让我们说几句发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张有限度的抱怨。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抱怨很容易形成习惯,结果最后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借口。这不是一个积极心态的人的做法。我和不少的私营企业老板打交道,现在社会上太多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政府部门,太多需要我们抱怨的东西,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抱怨,他们只是想着如何来利用目前的这种体制。我不是说他们一定是对的,我只是请你相信,机会往往来自于不合理。

第四个选择是要考虑职业。
  
  我在这里先解释一下,所谓的职业就是你所从事的具体职能比如营销、财务、行政、管理或者业务。我遇到的大部分职业规划不理想的人是在这部分,而在具体职业上的选择出现误差带来的伤害也最为明显、最为严重。
  
  我先结合职业和企业来讲。
  
  我遇到过学管理的同学到很小的企业去做管理,我觉得这个选择欠妥当。不是说小企业不需要管理,而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实际上不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是业务和机会导向,还没有发展到战略、管理导向。如果你是做业务的,去中小企业也不一定有什么不妥,因为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走过来的,但是学管理的或者说将来希望做管理的,你必须到能够让你理解管理、应用管理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以为你是管理专业毕业的你就会管理,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你去了以后,一切全凭自己摸索,真正规范的东西没有学到,积累了一大堆错误的观念和操作办法,真的是把自己给害了。
  
  人事行政部就是不少中小企业的产物。不否认有大的公司会设行政总裁,主管人事和行政,也不否认有的人事行政部经理发展得很好,但就我个人的职业经验而言,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小。尤其是行政。前段时间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小女孩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刚工作半年就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后来我给她分析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呢?行政这个职位的发展空间太小,刚开始好像工资不低,但我很少见到在这个职位上拿高薪的,能突破20万年薪算是不错了。因为就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它的进入门槛很低,经常遇到不知道干什么好地说,我来干行政吧,这个岗位提供的价值是基本上一定的,无论谁来做,也不可能做出花来,薪水上升到一定空间就后继乏力。很多有才情的小姑娘稀里糊涂在这个岗位呆了好几年,结果就成了软翅膀的蝴蝶,很难再飞起来了。这样的工作倒是很好找,但是哪怕你做了很多年的行政,薪酬也是在某个位置打晃,很难有突破。所以这个职位可以作为跳板,但不宜久留,那些能力强的,要迅速利用这个职位,成长为副总等等。
  
  其实,不光是行政,不少岗位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关于职业这里我的建议就是要尽可能的到企业的主战场耕耘。
  
  什么是主战场?举例来说,实际上就是那些最能够直接提供价值的部门,主要是业务部门,当然,对于一些大的企业而言,我认为财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部门等等也可以划入主战场的范畴。如果是在军队里面,那就是直接打仗的那一部分,当然也会包括信息和情报等支持部门,但是你如果进了炊事班,那你的职业空间就不是很大。有个笑话说炮兵连炊事班的战士"背黑锅、戴绿帽子"还要看别人打炮,简直是悲惨之极。也很少听说那个将军有多少年的炊事员生涯。所以,你要想当将军,不要去当炊事兵;你要想在职业上有上升空间,最好不要去企业的不是主战场的部门。但是大家可能会说,这些部门的存在对企业是确实必要的,我们都不去,那谁去?我的意见是让没有看到这个帖子的人去看呵呵。不过请大家放心,因为总归有些人喜欢平平淡淡,乐意去那样的部门。
  
  主战场的部门汇集了公司最多的资源,也会拥有公司最多的升迁机会。一般来说,公司的高层大都出身于主战场的部门,偶尔有那么一个负责次要部门的高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都还不如一个主战场部门的负责人。关于这一点,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最有体会,主战场部门的处长比那些边缘部门的局长要牛的多,其实无他,就是因为拥有更多的资源,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已。当经济不景气或者公司裁员时,往往是从边缘部门开始比如行政、公关等等,而那些公司的核心部门反而是需要加强或者影响不大的部门。
  
  主战场的部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样的部门员工的回报往往是随着公司业务的成长而成长,而且是非常的正相关;再者往往是同类型的公司都肯定要设的部门,往往决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不愁工作不好找。
  
  我们也许选择了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也加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但如果不能进入主战场,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辅助性部门工作,即使付出了很多地努力,都很难取得职业上的长足发展。
  
  企业中还有另外一个主战场,那就是权力的主战场,尤其是在大的公司,这点尤为重要。这也意味着要尽可能的在公司的总部工作。在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老板可能就会认识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员工的能力和成绩都能够被老板观察到;事实上,也只有你的业绩被人认可你才有发展的机会,否则即使你打破了世界纪录,没有权威的人作证明也是没人相信。在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公司里,在总部以外的地方工作的人,往往会遇到这个问题。他们离那个权威的能够证明他们业绩的人太远了,总部的决策层很难会注意到他们。这个和我在前面讲到地域的时候是一样的,那些县、乡镇就相当于分支机构,拼了老命才能熬个县长,就是因为远离权力的主战场;而在中央部委工作的那些人,稍微有点成绩往下一放就是个地区专员。因此,要想获得外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一开始要尽可能的争取机会在公司总部工作。在公司总部,潜在的升迁机会更多,视野更宽广。接触到不同层面的人,从基层员工,中层经理直到董事会成员。还有不少的领导职位是分公司所不可能有的,尤其是公司总部不仅要安排总部自己的职位,而且当下属机构要为空缺的岗位安排人的时候总部的人员也是进水楼台。从这么多的职位中得到机会的机率,显然要比在分公司大很多倍。当然,如果当下属企业的规模本身足够大,几乎就能够给你的职业生涯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前两天遇到一个著名大学学计算机的研究生,他去了一家比较大的公司作业务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维护,虽然目前待遇也还可以,但我认为他的发展空间很有限,原因就是他没有在企业的主战场,他们公司将来的总经理只能是业务出身,不太可能是他的这种经历。如果将来他们公司计算机方面的业务外包,这非常有可能,他的发展就要受损,因为他和那些在软件公司工作的同学的差距已经在逐步拉大。我遇到好几个学计算机的,都在房地产、生产等等方面的企业,他们的发展空间可想而知。类似这种情况,要去也只能去一些非常大的公司,否则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里想再说点题外话,我们去企业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问一下我们能够替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因为我们的收益实际上来自于我们创造的价值,如果我们的专业技能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话,即使我们能够拿到一时的高薪,也很难有大的发展,关键是有职业素养的人会觉得很难受。我来目前公司的时候,有另外一家企业的老板也希望我过去做管理,给我的薪水是目前企业的1.5倍,但是那家企业只有50、60人的规模,远远不如我目前企业的规模,所以我思虑再三,还是到了目前的这家公司。原因就是我去了那家公司,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一是我很难再有提高,二是那样一个规模的公司我很难创造和自己收入相匹配的价值,时间一长,在公司的地位就要下降,再找工作的话这段经历就不能够为我的职业发展增值,而目前的公司空间就比较大,光集团职能部门就有8个,还有下面的产业,在这种体制下,我的管理思想能够创造价值。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毫无疑问,主战场原则是最主要的因素。从目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我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有个朋友问到为什么讲财务也可以划入主战场呢?这是因为在大的企业财务能够创造非常大的价值。一个一定规模的企业财务总监能够拿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那时因为在那样的公司通过财务管理比如税务筹划、资金运营、内部控制等等能够创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价值,某种程度上比业务部门的价值并不小。比如房地产公司而言,财务能力甚至会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且随着管理的发展,财务会逐步的介入业务,大家对财务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将来的高层管理者,谁在说自己不懂财务那就不应该了。公司里的三驾马车,无论如何是应该有财务的一席之地的。但是小的公司就不同,皮包公司老板或者老板娘就相当于财务经理,顶多设个出纳,规模再大一点的公司,如果要设副总,一般也是业务出身,财务就是中层,因为业务有限,财务能够创造的价值本身就有限。
  
  这里我要恭喜学财务的家人,我个人认为财务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职业,也是一个很容易规划自己发展路径的职业。我遇到一些学财务的朋友,提起财务来大吐口水,认为财务没有什么意思,其实我觉得是没有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走向以财务控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而且财务和投资、资本运作、金融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是前途无限。
  
  其他和财务是差不多的职业包括人力资源、内审、管理、战略规划等等,如果不小心没做好职业和企业的结合,只能是埋怨领导不重视你这一部分,其实不是领导不重视,而是你那里创造的价值很有限,如果你是领导,你也这样干。当然我不否认这里面有管理理念的因素,但是这是目前国内企业的现状。
  
  还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就是销售。销售是最能考验和锻炼一个人能力的职业,而且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对于起点比较低的朋友非常好的一个职业。我就遇到过几个学历并不高但薪水很不错的做销售的朋友,但我还遇到一个东财毕业的哥们,他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做了2年,后来竟然跑到新西兰读了个营销的研究生,结果他的同学在国内都做到十几万年薪了,他回到国内找工作都还成问题。为什么?研究生学历去大学教书有点低,人家的门槛现在都提到了博士,用来做销售又有点高,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所以我一向不建议身边的朋友去读营销方面的研究生,除非你想做研究或者工作深造。销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大家全凭业绩说话,而且业绩也比较容易衡量。当然,从最基层的销售做起,在此过程中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从而到销售经理、销售总监乃至成长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
  
  我前面讲到在行业和职业的选择方面要有内在的连续性,最好的连续性当然是两者都要保持,因为现在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有些职业和业务的结合比较紧密,比如你会做洗发水的销售但不一定能做好化肥的销售,你能担任生产性企业的财务总监但是做地产公司的财务总监你就很吃力。但是如果做不到两者都连续,我建议你最好能保持其中的一个是连续的。比如你一直在地产作但是作不同的职业,这样你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就是某个地产公司的总经理或者高管;或者你一直从事某个职业,比如你一直做销售、财务或者人力资源,这样即使在不同的行业作,但你会成为某个职业领域的专家。

以上所论述的内容应该对大家有所启发,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有聪明的朋友可能会问:"那我进行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当然,你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会找到很多的因素,包括你的价值观、喜好、爱情等等,他们综合后会形成你的职业目标,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你最主要的依据就是你的职业目标。
  前两天一个曾经在公司实习过的研究生小姑娘给我打电话向我请教,说自己面临2个机会,"是去华为作sales还是到华润地产去做marketing。"这个小姑娘还是蛮优秀的,我在后面的文章中可能还会引用她的例子。我告诉她其实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2个机会的起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最关键的是她期望得到什么?她更期望怎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果她喜欢和人打交道,希望最直接的解决很有挑战性的问题,那就去华为作sales;如果喜欢创意,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那就去华润。我告诉她,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叩问自己的内心。当然,我和她一起分析,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答案。
  工作这么多年,我有个比较深的体会,大多数人的职业困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职场中很多这样的朋友,觉得工作很乏味,甚至质疑自己入错了行,如果不是迫于生计的压力,他们说早就不干了,总之他们觉得工作不开心,甚至是一种疼苦,至少他们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我们中太多的人跟着生活的惯性去安排职业,包括不少很优秀的人。社会大众舆论说外企好就去外企,媒体讲MBA不错就去读MBA,大学毕业就要求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工作,茫茫碌碌恰恰忘了问自己一句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往往什么也得不到,或者得到了才发现那并不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只给我5分钟,让我出个注意帮助你获得职业上更大的成功,我会告诉你:"确认你的职业目标,制定实施计划,然后每天依此行事。"职业目标可以是成为行业的专家或者高管,也可以通过自己职业的发展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基础。
  
  如果你采纳这条建议,那么它对你的益处将胜过你能学到的其他任何东西。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这个简单的行动甚至比四年的学业都更有价值。很多职业成功的人士都是因为有意无意的遵循了这个原则从而获得他们职业上的成功。
  
  翻开众多成功学的书籍,无一例外的都要告诉你明确的目标对于获得成功是多么的重要,我也不能免俗,这是因为它确实很重要。

以下的这个故事被很多人讲过很多遍,用来说明拥有清晰的目标的重要性。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他们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很多的人都看到过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也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这个故事的多个版本,其目的都是告诉大家目标的重要性。相信不少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有所触动,也会尝试着来确立自己的目标,但事实是为数不少得人越想越糊涂,到最后也没能整明白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就亲身经历过好几个目标模糊的人大谈目标的重要性。这说明大家大都知道目标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来确立自己的目标,无论是人生还是职业方面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你就永远到不了那里;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目标,别人就会为你做主;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计划,你就会成为别人计划里的一枚棋子。这个世界上永远是有希望的人带着没有希望的人飞奔,没目标的人为有目标的任务。

如何做好一个测试leader

转自 http://www.51testing.com/?uid-246015-action-viewspace-itemid-823634  


 如果一个项目现在需要你负责测试,那么你就是这个测试小组的测试leader,那么leader需要做什么工作呢?根据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出如下一些内容。另外,我们做的是敏捷测试,所以并不适合所有项目。

1PRD review

      PRD是测试执行的源头,我把它比喻为生命的源泉,只有源泉干净清晰,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同样,只有PRD业务描述清晰、完整、正确才能保证整个测试流程的"生命",否则整个流程都会紊乱;所以在prd出来后做review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个测试人员都应该负责的去review 需求人员编写的每1个字、每1张图、哪怕是每1个标点;但是这种review不是做文字差错,更多的我们应该关注业务、流程、逻辑;查漏补缺

2PRD  更新、跟踪

       当然,水不一定非常干净,我们需要做一些过滤;PRD肯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也会遇到PRD的更新、修改;但是我们1定要保证这些更新修改是在前期进行的,且测试人员一定要跟踪PRD的更新,特别是测试TL;否则我们只能为自己的错误在测试后期买单了;

3PRD细节理解

        有些业务只有不断的推敲才能发现更多的测试用例,甚至是不合理的地方;测试人员除了文字上理解PRD以外,需要进行自我修炼,去考虑更为细节的部分,也许这部分是PRD没有写到的,需要我们刨根问底;

4、测试任务分配

       测试TL要知道,测试任务分配的合理性对测试进度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任务分工一定要合理;

       所以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自己已经在全局上把握、理解了PRD这样才能将所有业务融汇考虑从而进行任务分配;当然,有些PRD出来后并不是那么容易从全局上把握的,这就需要TL有灵活应变随时调整任务分配的能力;

5、每日问题汇总,stand meeting

          每天自己、测试小组以及每个组员的问题,都应该搜集起来;

6、进度掌控(用例、review、测试、回归)

          编写用例、review用例、测试执行、回归执行都需要多长时间,且多长时间是合理的,需要自己能把握好;否则比例失调对测试的质量将会有很大影响;

7、用例review、执行、执行结果跟踪

            用例review效果怎么样,如何review?需要测试TL专门组织人员11的进行review,且必需出review结果;

           用例执行必须反馈到testlink上;

8jira bug和任务关注

            随时关注bug管理系统上各自名下的任务和bug1bug最好不要跨版本遗留

9、沟通

             BA、开发master之间的沟通要多,且最好face to face;然后将沟通结果分发到组内;

10、异常流程考虑

          业务异常流程普通测试人员有可能考虑不充分,测试TL需要在此方面多进行考虑;

11、负责测试版本的系统测试环境发布、生产上线、验证、后期线上bug维护工作

12、关于任务分配如何合理

         及时查看jira上的任务,分析任务测试所需工作量,然后根据组员工作情况进行合理分配。

13、需要随时关注jirafixbug,以及隔断时间编译下hudson,有新内容提交时就要及时发布系统

       早上和中午务必发布一次系统

14jira任务需要二次拆分

 示例:测试尾声,李某某将基础数据的一个jira任务分配给王某某测试;实际基础数据的测试覆盖面比较广,如果任务中没有写到的,就会被遗漏测试;所以TL需要对jira任务做二次拆分,明确任务范围;

15、上线前期回归内容安排

上线前修改了什么内容,需要及时安排组内成员测试,且安排到人;不要出现1个人测试,其他人没事的现象!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转自 http://www.ujsbbs.com/thread-46796-1-1.html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每天起床的时间从中午12点变成了早上7点,
睡觉的时间从凌晨变成了晚上11点。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工作中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见到亲戚朋友,他们不再问你考试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你工资多少,结婚没有...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聊天的话题从各种网络游戏变成汽车,房子....
吃饭的时候,往往讨论的是他准备结婚,她哪年结婚了....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每天不再感慨学校作业有多少作业做不完,
开始感慨油价,房价涨的有多快,股票是涨还是跌....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不再乱买东西,月底开始算计,还了信用卡,开销多少.....
还剩下多少,该开始攒钱买房子了....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渐渐的开始讨厌的酒吧、ktv,喜欢亲近自然,喜欢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今年二十七八岁,
偶尔会有寂寞,偶尔会挂念一个人;

我们今年二十七八岁,
我们开始追逐梦想,不会再轻易流泪,不会再为了一点挫折而放弃...



我们今年二十七八岁,
没有了年少的轻狂,把遇到的挫折困难都当作一种人生的阅历,试着去包容去忍耐........


我们今年二十七八岁,
回想起曾经,
我们做了太多的错事,走了太多的弯路 ,
我们总是在后悔,
但是我们回不去了,
回不去那个曾经纯真的年代了。
当我们被社会上无形的压力压的喘不过去的时候,
我们渴望曾经的那份爱,
渴望每天下班有人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
我们需要有一个人为我们,来分担一些东西。
我们在一条伟大的航路上
我们需要有人为我们鼓劲,
也许我们累倒想放弃,
深吸一口气,继续向前走,
我深信,总有一个能靠岸的彼岸。



今年我们二十七八岁,
无聊时我们没有去玩游戏,
我们开始上平购宝购物,挑折扣,买正品。


我们今年二十七八岁,
孤单时我们没有去网吧,
我们用手机隐身上QQ,
看看谁在线,看看熟悉的人,
想说点什么,究竟又什么也没说,就这样反复纠结的着。。。。。
我们把空间刷新了一遍又一遍,
看看谁更新心情了,
看看谁更新了日志了,
回复了符号,却没有回复句子…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烦恼的时候不再发牢骚,我们静静的,静静的看着听着,
这很现实又很虚伪的世界……



我今年二十七八岁,


明明很想哭,却还在笑。


明明很在乎,却装作无所谓。


明明很想留下,却坚定的说要离开。


明明很痛苦,却偏偏说自己很幸福。 

明明忘不掉,却说已经忘了。


明明放不下,却说他是他,我是我。


明明舍不得,却说我已经受够了。


明明说的是违心的假话,却说那是自己的真心话。


明明眼泪都快溢出眼眶,却高昂着头。


明明已经无法挽回,却依旧执着。


明明知道自己很受伤,却说你不必觉得欠我的。


明明这样『伪装』着很累,却还得依旧……



为得只是隐藏自己的脆弱,

即使很难过,也会装的无所谓…

只是不愿别人看见自己的伤口,

不让自己周围的人担心,不想别人同情自己,

只想在心底独自承受,

虽然心疼的难以呼吸,却笑着告诉所有人

"我没事的!"

然后静下来时,自己就笑话自己,何必把自己伪装的这么坚强?

[size=+0]好像自己可以承受所有的苦难…

                                                                       

   呵呵...    这好累......     好累.........聚哦哦返利网(Juoo.net)


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

行业标准

我想,作为一个测试工程师,对所测产品的相关标准应该很熟悉,最少也要知道,不然测试中就没有依赖的依据了。
 
特别是当个测试工程师,还兼QA的某些工作时,更应该懂标准,连标准都不知道,怎么保证质量?

留住人才:与员工面谈的技巧


文章转载自: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70504.html

面谈的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有关沟通技巧方面的书很多,这里着重谈谈人才挽留目的的面谈注意事项。

1、 以朋友的心态参与面谈

面谈的成果取决于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对方是否愿意和你做实质意义上的沟通,把他的心里话告诉你。其二是对方是否相信和你沟通是有用的,反过来说,是否能让对方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和权力去落实面谈过程中达成的各项协议。

如 果你不仅是对方的上级还是对方的朋友,要做到第一件事比较容易,因为你不一定能够帮助他,但至少可以让他相信你绝不会去害他。如果你的级别够高要做到第二 件事也比较容易,反之,你更应该以一种朋友的心态参与面谈,要让对方相信,作为朋友,虽然有些事你没有权力作出最后决定,但一定会把他的期望和要求反映上 去,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为他争取应得的利益(在现实中你也应该这样做)。记住,面谈过程中,你没有必要强调自己的上级身份,因为你的上级身份是一个 事实,会自然而然地留在对方的潜意识里,不管他是否把你当成朋友。

2、 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合理性

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对方分析整件事情的利与弊,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让他相信你不是仅仅基于公司的利益来考虑问题的,你也在为他考虑,消除了对方的敌对心理,双方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敞开来聊。

3、 当你有能力落实一些问题时,应让对方相信

如果你确定自己有权力决定并落实对方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可以在现场果断拍板,这不仅可以让对方看到面谈取得的成果,还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魄力,增强依赖你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样,如果一次面谈不能解决问题,对方也会乐意继续参与后续的面谈。

4、 以小的让步谋大的利益是问题的关键

对 方可能会提出一些小小的要求,不要在是否合理这个问题上与对方纠缠,如果对方觉得他一个小小的要求你都没法满足,就不会对这次面谈抱有什么期望,面谈也不 会有什么成果。作为他的上级,你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从全局得失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如果在小的方面能让对方觉得你很爽快,他就会相信你真的有诚意解决问 题,那么,在一些大的方面,对方可能也会不好意思过于执着,适当的时候会作出一些让步,面谈取得成果的机会也会增加。

5、 准备充分客观的数据来证明对方利益的存在,最好把最后的结论留给对方提出

说服不能仅仅依靠讲道理,还要摆事实。如果事先能准备一些与对方密切相关的客观数据,去证明对方利益的存在,说服力就会成倍提高。

有某个人离职的原因是觉得薪酬偏低,而新的单位向他承诺了更高的薪酬。于是,说服者拿出了在网络上找到的,关于那家企业的一些离职人员的报料,告诉他,虽然那家企业开出的薪酬要高一些,但是它的员工普遍抱怨平时干活非常累,经常需要加班到很晚;并且,自XXXX年 以来,新员工如果没有干满两年,一般很难获得较大的薪酬调整机会,而职位晋升机会一般都优先考虑资质较老的员工,福利方面还不如现在的公司。然后和对方一 起算了一笔账,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实际收入方面两家企业虽然有差距,但差距并不像他预想的这么大。看到对方心"动"了,说服者趁热打铁拿出了他的方 案……

最好把最后的结论留给对方提出,因为人性有这个弱点,在做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判断时,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特别是在知道对方是有个人的目的后更是如此。

6、 要打消对方因为面谈导致的后顾之忧

这是最容易令大多数人忽视的问题。如果你找辞职的人面谈,他们事实上是会有后顾之忧的。常见的情形有,多数企业对离职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要求提前1530天 提出申请,辞职人员如果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他们通常是按提出离职的日期推算,与新单位约定好入职时间的,如果他们提出离职后你约他面谈,他会担心面 谈不成企业会不会把最后批准离职的日期视为他们提出离职的实际日期。为了避免对方有这样的心理负担,作为说服者,在面谈中应该告诉他,找他面谈的目的是希 望能够留住他,不管面谈后的结果怎样,最后的决定权在他手里。如果他坚持要离开,企业会尊重他的选择,在做好交接工作后,可以在多少天内为他办好离职手 续,绝不会有意刁难他,因为这样做对企业而言没有意义。

另 外一个常见的情形是,在面谈过程中,对方会提出一些要求,一般这些要求与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如果对方觉察到企业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答应他的要求的,会 担心企业会不会等到他没有这么重要的时候进行"秋后算账",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企业要"算计"你,作为员工的你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反抗能力的,与其 如此,不如趁早离开。有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说服者,需要做的就是让对方相信,不管结果怎样,对他个人来说只有收获,没有损失和任何的负面影响。 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一些"先例"来增加可信力和说服力。

7、 提倡因人说法,利用对方为人和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寻找最容易打动对方的方法

每 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都是不同,有些人比较讲义气、有些人比较容易受感动、有些人非常诚实并且守信、有些人"认人不认钱",如果他尊敬和佩服的领导亲 自挽留他,其说服力可以上升到事半功倍;有些人"认钱不认人",他们更注重面谈的成果。这样一来,类似的情形,同样的方案,可能会说服某些人,但对另外一 种人却没有什么效果。正因为如此,我们特别提倡"因人说法",说服者应该基于对对方的了解,努力去寻找最容易打动对方的解决方案。

8、 适当附和可以消除对方的敌对心理

绝 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聊天也好,面谈也好,如果双方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同一件事有共同的观点和见解,就很容易产生共鸣。他们经常会聊得有声 有色,即使期间有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也经常会被其他人附和甚至接受。原因很简单,他们彼此之间已经把对方视为同道之人了。

适 当附和可以消除对方的敌对心理也是基于这个道理。离职人员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委屈,或对一些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心存不满。如果在这些事上,你的看法与 他有较大的不同,不要轻易表现出来,适当的附和能够让对方觉得自己的观点得到了部分的支持,也能够给对方一些安慰,甚至能让对方感到"你是站在他同一边 的"。这样,他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把你视为同道之人,对你的一些观点会听得进去,一些本来棘手的问题可能会出乎意料地得到解决。

注意:

附 和是有限度的,如果你不假思考地同意对方的观点和看法,很快会陷入被动,因为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必须同时兼顾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利益,这是你的职责所在。面 谈到了一定阶段,难免需要"讨价还价",如果完全站到了对方的一面,你就很难在两方的利益中作出平衡,因为你不能在支持了对方的观点后再出尔反尔。

另外,附和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为了安慰一个人说了其他同事的坏话,不管是真是假,传出去的话,你都会非常被动。

9、 讲道理不如提供解决方案

要做到有效说服,光讲道理是绝对不行的,这样给对方的印象可能是"说得比唱得还好听,但就是没有解决问题"。作为说服者,你应该事先准备几套可行的方案,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来和对方协商,这样才能让对方真正感受到你的诚意。

10、不要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

随意作出承诺是大多数说服者经常犯的错误,这可能引发两个问题:

Ø      对方会发现,只要自己一坚持,就能轻易地达到目的,要求自然就会无休无止,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能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Ø      "轻诺则寡信",如果你承诺的事情却没有能力兑现,不仅不能达到挽留的目的,你个人的公信力也将受损,这对一个管理者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