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星期五

Facebook拉近人际关系:家庭矛盾痛苦加剧

导语:6月15日出版的美国《纽约时报》印刷版刊文称,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拉近了远隔万里的人际关系,但恰恰是因为这种便利,使得原本因为矛盾而"一刀两断"的亲情依旧"藕断丝连",这种若隐若现的关系反而加剧了身处其中的痛苦。

  以下为文章全文:

  全新注解

  不久前,一旦家人的矛盾不可调和,为了免受煎熬,完全可以一刀两断。除非和好如初,否则完全可以老死不相往来。

  但在社交网络时代,家庭矛盾又有了不同的注解,新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了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无论是子孙满月还是婚礼晚宴,亲友间的一切活动都能一目了然。面对这样的信息,即使是匆匆一瞥,也足以勾起对痛失亲情的纠结之情。

  "常有人告诉我,'我听别人说,他在Facebook上看到我儿子刚刚结婚。'或者,'我女儿刚刚生了孩子,但我根本不知道她怀孕了。'"家住湾区的心理学家约书亚·科尔曼(Jshua Coleman)说,他曾写过一本名为《父母情伤》(When Parents Hurt)的书,专门阐述家庭矛盾。

  "有些事情是父母一生的寄托,但他们却通过外人了解到这些消息,这更加重了他们的痛苦与耻辱。"他说。

  全美究竟有多少家庭失和?数字是否在增长?这都无从统计。但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还是兄弟姐妹之间,家庭矛盾都会导致沮丧、夫妻争吵、吸毒甚至自杀。

  民间组织"愈合疏远关系"(Healing Estranged Relationships)在德克萨斯和科罗拉多均设有分会,该组织总监维拉·谢尔比(Vera Shelby)表示,家庭矛盾所产生的痛苦非常独特。"这几乎比死都难受,因为当他们与你疏远时,他们并没有离开你的生活。"67岁的谢尔比本身也在经历着这种煎熬,他的女儿已经有4年拒绝与她来往了。(与谢尔比不同,因为存在家庭矛盾而接受本文采访的多数人都不愿透露自己的全名。)

  痛苦加剧

  玛丽(Mary)家住佛罗里达,在县城工作,她曾经两度与女儿闹僵。第一次始于1997年,那段经历令人心碎,但她表示,与那时相比,现在这段已经历时10个月的僵局更令她苦恼。

  "我当时那段时间完全不知道她在干什么。当时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因为根本没有人会提醒你。"玛丽说,他们那时之所以闹僵是因为玛丽不同意女儿与男友交往。

  2005年,在经历了6年的冷战后,母女俩终于和好。如今,女儿已经与当时的男友结婚,还生了一个孩子。但10个月前,这对母女又闹翻了,但这一次,玛丽却不知原因何在。玛丽2008年注册Facebook,如今,每当她查看Facebook上的消息时,总是会心情沉重。

  "你看到其他人都在与你的女儿和外孙亲密互动,你原本也可以这样,但你却被冷落在一旁。"她说,"我甚至要访问他嫂子的页面,才能看一眼外孙的照片。"

  他们的隔阂甚至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亲友面前,而且是以一种令人难堪的方式。玛丽21岁的儿子选择支持姐姐,并有数月时间与母亲断绝来往。在此期间,他不仅将玛丽从好友列表中删除,甚至在Facebook上与她脱离母子关系。"在我的资料中,原本贴有他照片的地方变成了空白。"她说。

  主动关注

  有些父母表示,虽然已经断绝了来往,但他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上网查看子女的消息,寻找一丝一毫的线索,希望了解矛盾的根源。如果在Facebook上被子女在屏蔽了,父母便有可能向子女的熟人发去好友邀请、在Twitter上关注子女,或者通过网络搜索找出孙辈就读的学校。

  纪录片导演伊利莎白·瓦格诺尼(Elizabeth Vagnoni)经营着一个网络论坛,专供与子女失和的父母展开讨论,目前约有2200名会员。她说:"我的网站上经常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偶尔在Facebook上看看子女的消息和完全不闻不问,哪一种更痛苦?"她本人曾经与母亲爆发过十多年的冷战,而现在,她的两个儿子也都弃她而去。"我现在终于体会到,我当时给母亲造成的伤害了。"瓦格诺尼说。

  家庭治疗专家、多文化家庭研究所(Multicultural Family Institute)主任莫妮卡·麦克戈尔德里克(Monica McGoldrick)表示,对于那些希望和好的人而言,网上的一瞥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因为子女或许会将此视为监视。她说:"假如有一天,她和女儿展开沟通,该怎么解释?"

  使用社交网络的人通常都知道,与之产生矛盾的亲人正在关注他们。27岁的杰西卡(Jessica)家住曼哈顿,在一家营销公司工作。10年前,在经历了一系列争执后,她与酒鬼父亲断绝了来往。(杰西卡10岁时,父亲刚刚再婚,她跑去跟父亲说:"你可以跟妻子离婚,但不能跟孩子'离婚'。"但他却回答道:"希望我能。")

  她在Twitter上发布了大量消息,有的与工作有关,有的纯粹为了娱乐。她通过其他亲戚知道,父亲一直在关注她——包括她的饮食偏好、她的旅游计划、她的社交生活。这令她很愤怒,尽管她也承认,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她发布的消息。

  "我不想让他跟其他亲戚说这些,因为140个字符根本不代表全貌。"她说。有了这些细节信息,他就可以蒙骗她的母亲——杰西卡经常跟母亲联系——让她误以为他们父女俩关系很好。

  "这令人沮丧,"她说,"我突然感觉数字世界是那么令人毛骨悚然。"

  远程打击

  萝莉(Lori)自小被布鲁克林的一个家庭收养,在2008年与生父取得联系后,他逐渐开始担心,因为生父在电子邮件中的口吻令他忧虑——他指责她不敬,没有与家人联系。

  她最终于2009年决定与生父断绝往来,屏蔽了他的电话和电子邮件,而且在Facebook上拒绝了生父的好友申请,还从好友列表中删除了他的侄女。37岁的萝莉至今因为这个决定感到自责。"我为这种一刀两断的做法感到内疚,"她说,"但我不欠他什么。"

  人们有时会使用社交媒体对他人展开"远程打击"。著有《修复家庭裂痕》(Healing From Family Rifts)一书的曼哈顿精神治疗师马克·斯切尔(Mark Sichel)说,一位客户的儿子本月将他们吵架的细节发布到Facebook上。还有一对夫妻经常在Facebook上晒幸福,目的就是让丈夫的的母亲难堪——他们母子多年前就已经不相往来。他们在网上的活动只是一种伪装。

  家庭矛盾切断的通常不止一种关系,其他亲友也必须被迫"站队",从而催生更多的不和谐因素——例如,爷爷奶奶发来的生日贺卡通常都不会转交给孙辈。

  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反而营造了一种希望,使得这种涟漪效应不会扩散开来。

  "假如你的兄弟姐妹不跟你说话,但他们有孩子,那你就可以在网上跟他们的孩子成为'好友'。"麦克戈尔德里克说,"即使某人不愿跟我交往,他也没有权利阻止我跟其他人交往。"

  斯切尔却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认为Facebook无助于弥合家庭关系。"他说,"这只是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专门传播流言,伪装自我。"

  要想避免这种痛苦,可以干脆关闭Facebook账号。但在实践中,这却很难做到。"关闭账号会令我担心。"玛丽说。当她最近看到孙子在视频中咯咯笑时,心为之一沉。

  "这很奇怪,即使是通过一个玻璃屏幕,我依然感觉我们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她补充道,"我知道这并不真实,但这是我手里握着的最后一丝联系了。"(鼎宏)

转自 新浪http://tech.sina.com.cn/i/2012-06-16/10137276386.s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