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电影】 小鞋子 -- 我就知道你不会告诉妈妈--

一个人看完《小鞋子》,待字幕黑尽,那一刻,我只想做一件事——从空荡客厅摇晃不已的MAKE LOVE椅上站起身鼓掌。不花俏的镜头,不做作的演出,不华丽的阵容,不够煽情的对白,却在平淡之中让人泪流满面。这部拍于1997年的伊朗电影,用真诚朴实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处纯净的心灵壁垒:爱、信任、承诺、包容与善良。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哥哥不小心把妹妹的鞋弄丢了,为了不让父母知道,两人只好换穿同一双鞋去上课。后来城里举办跑步比赛,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哥哥如愿进入决赛,并向妹妹许诺,自己一定能跑到第三,然后把奖品给她。哪知道最后,拼命奔跑的哥哥阴差阳错拿了冠军。在别人为他送上祝福时,他却哭了。只不过是因为,冠军的奖品不是他承诺要送给妹妹的鞋子。 
   
  以爱的名义奔跑 
  这个小标盗用了豆瓣一篇影评的标题。不知道算不算侵权。呵呵。 
  奔跑几乎贯穿整个影片。兄妹俩为换鞋奔跑,哥哥为比赛奔跑,父子俩为了给富人们当园丁结果惹怒了守门的狼犬奔跑……他们一直在以爱的名义奔跑。地震袭击成都那一瞬,我也曾想为一个人如此奔跑。不过,最终没有。世俗的担心与借口,让我抹杀了自己奔跑的理由。 
  回到影片,最感动我的情节也源自奔跑。丢鞋之后,兄妹俩共用一双鞋上课。上午妹妹穿,下午哥哥穿。为了不让哥哥迟到,一下课,妹妹就背着小书包一路小跑回家,把鞋子换给在家门口等待的哥哥。换上鞋之后,哥哥再一路跑到学校。尽管如此,他还是迟到了。于是兄妹俩有了抱怨,妹妹说,你再找不到我的鞋就告诉妈妈。哥哥把老师奖励的自动铅笔讨好妹妹,转怒为喜的妹妹说,"真的给我的?我没有告诉妈妈。""我就知道你不会告诉妈妈。"看到哥哥说的话,妹妹流泪的双眼,我笑了。想起我和妹妹小时候,也有过此般的相互信任。这种信任,就是再怎么内讧,都自己消化,决不告诉妈妈。 
  这中间还有一个情节,看得人心疼。还是为了不让哥哥迟到受老师苛责,妹妹提前交卷赶回家。在路上,由于哥哥的鞋太大,其中一支掉进了湍急的沟渠。妹妹跟着漂在水里的鞋子一直跑,就是怎么也抓不到。都委屈地哭了。生命如一叶泛舟,总不受凡人掌控。那一瞬,我想,导演就不要再逗这可怜的孩子了,好好让他们生活下去吧。哪怕一双破得不能再破的球鞋,也是两个小孩最奢侈的愿望啊。还好,一个杂货铺的老爷爷帮了她。这样,哥哥就穿着一支干、一支湿的鞋子又跑进了学校,无一例外地,再次迟到了。 
  城里举办跑步比赛前,学校作了预先选拔。哥哥错过了预赛后,才知道第三名的奖品是双运动鞋。觉得亏欠了妹妹太多的他,流着泪乞求老师再给他一次机会,看到这鼻子一酸,顺手抓了张抽纸。哥哥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于是,校方追加了一个名额让他参加决赛。比赛前,他信誓旦旦地告诉妹妹,我一定能拿第三,把鞋子送给你。要是你拿不到第三怎么办呢?我一定行的。就是因为这个承诺,当整个电影只剩下哥哥的喘息声,鞋子拍击地面的"嗒嗒"声,才让人无比揪心。结果,为了得第三的信念支撑到终点的哥哥,却出人意料地率先跨过了终点线。所有人都为他祝福时,这个9岁的孩子,却伤心地哭了。他该怎么面对满怀期待的妹妹?回到家,阿里坐在池塘边,将双脚从鞋底都跑破的鞋子里抽出来,将它们放入池塘。这个镜头超美。由于过度奔跑,他的双脚都磨出了血泡。塘里的金鱼,一条条围过来,为他舔舐伤口。安静的画面,舒缓的音乐,淡蓝的天空,远处街角父亲的自行车后架上隐隐放了两双崭新的鞋子。突然间,觉得无比温暖与恬静。 
  生活用黑色幽默戏弄了我们,然而,爱终于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结局。 
   
  那些善良的人们 
  丢失鞋子后,妹妹在学校看到了自己的鞋子。它穿在一个女生脚上。放学后,她和哥哥跟踪到女孩家。发现女孩的父亲是位盲人后,兄妹俩选择了沉默与离开。面对比我们更贫穷的家庭,我们怎能开口要回那一双虽然打了补丁但对我们同样重要的鞋子呢? 
  兄妹俩的善良,是从父亲处潜移默化得来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帮寺庙将糖捣碎,病重的母亲叫孩子给父亲拿糖水。孩子问,爸爸那里不是有糖么,干嘛拿家里的?然而倔强淳朴的父亲却生气了,这是寺庙的,怎么能拿?孩子们只得将家里所剩无几的糖块放进了水壶。或许有人会说,不中饱私囊的人早晚会饿死。但恰恰是这种品格,即使让他饱受贫穷,却会让他无比骄傲地活着。这与贫穷或者富有无关。 
  捡到妹妹鞋子的女孩,碰巧拾到了妹妹落下的自动铅笔。尽管也很喜欢,但最终还是还给了她。俩人从此成为好朋友。直到有一天,妹妹发现穿在女孩脚上的是双新鞋时,才问,你原来那双鞋呢?扔了。你怎么把它扔了?太破就扔了,爸爸给我买了双新鞋。虽然如此,妹妹仍然没有告诉她,那双被扔掉的鞋对她有多么重要。 
  那些善良的人们啊,总是做着他们认为的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又用最质朴的语言和行动默默感动着我们。就如徒步10多小时进入映秀参与救援的20岁小伙尹春龙,就如在姓名栏上填上"个人""中国人""四川人""唐山孤儿"的捐款者,就如乞讨为生但却掏出105元为灾区捐款的老人,就如那些不知姓名一个个奔赴灾区充当志愿者的男男女女……善良的人们,都有最柔软的内心,最发达的泪腺,也有最慷慨的血浓于水,也有淡淡的"应该的"……在5月19日烛光映照的天府广场,听到一声声满怀激情的"中国加油""四川加油",那一刻,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有13亿同样善良的同胞,还有什么灾难我们不能携手度过? 
   
  贫穷不是善良的原因 
  "有人批评我的电影,描写伊朗家庭的贫困太过夸张,但我实在告诉你,我便是成长于一个四兄弟与双亲共居的单人房间里,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本片导演马吉德·马吉迪说,"成人世界很假,儿童天地最真。" 
  我想说,贫穷不是善良的原因。为富不仁的王八孙子固然有,但也有知恩图报捐款1亿的张祥青,卖凉茶捐款1亿的王老吉,想变身超人推开巨石的成龙,还有她最喜欢的捐款300W新台币的王力宏……善良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像《小鞋子》里的一家四口,盲人的女儿,孤独可爱的富小子。如果我们从不曾善良,我们又如何做到真的富有?汶川之殇,举国之殇。我就知道你不会告诉妈妈,我多么爱她。尽管,她一直都知道。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85508/

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

世界末日了我有话对你讲

--就要世界末日了,你是不是有话对我讲
--有~!
--please
--到了那边,你要喝好吃好休息好,不用牵挂我们
--没事,我们反正一起去的
--你先走,我有船票
--如果真的世界末日,我只想去放纵一下自己
   我决定明晚去酒吧寻一夜情去
--真的么?
   那我祝你好运吧
--你想干什么?
--我没有什么想法
   吃个热热的晚餐
   上上网
   美美的睡一觉

世界末日了我有话对你讲

--就要世界末日了,你是不是有话对我讲
--有~!
--please
--到了那边,你要喝好吃好休息好,不用牵挂我们
--没事,我们反正一起去的
--你先走,我有船票

世界末日了我有话对你讲

--就要世界末日了,你是不是有话对我讲
--有~!
--please
--到了那边,你要喝好吃好休息好,不用牵挂我们

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

最华丽的冒险是与你相守--飞屋环游记UP

其实正片开始前放映的动画短片Partly Cloudy已经让我流泪了一次。当被摧残得羽毛都不剩几根的大鸟最终还是回到孤独乖僻的乌云身边时,我不禁鼻子一酸。而几秒种后,全副武装的大鸟还是被乌云变出的电鳗再次摧残,看到这里的我又大笑起来。这么一笑倒好,先前勉强忍住的眼泪全涌了出来,于是我眼角湿尽,嘴角却不住上扬。果然,边哭边笑是我看Pixar动画的保留表情。摸遍包里的角角落落也没找到可以擦眼泪的东西,幸好我穿了件长袖,于是就用袖口代替纸巾抹了把眼角。而之后放映的Up却让我意识到没在包里备块手帕什么的擦眼泪实在是大失策,当我最后走出电影院时,右手袖口已全然湿透。 
   
  Pixar的动画长片绝大多数都是G级,按照美国的电影分级制,这个级别的电影适于任何年龄段观看。于是Pixar总想着要照顾尽可能多的观众,所以讲故事常常是一浅一深两个层面并行。浅的那层一目了然,是讲给未涉世的孩子们听的。而深的那层往往是无奈、心酸和感动的交杂,那是讲给已经多多少少明白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死亡的大人们听的。在Up中,老爷爷Carl和小男孩Russell与邪恶探险家斗争之而勇救神奇大鸟是Pixar讲给孩子们听的传奇,而Carl和妻子Ellie平凡琐碎却又令人动容的爱情则是Pixar馈赠给大人们的童话。 
   
  这个成人童话在电影的前十分钟就似行板如歌般地铺展开来。老爷爷Carl与老奶奶Ellie小时候都是爱做探险梦的孩子,在一栋废弃的老屋里偶然相识。当时还只有那么一丁儿点大的奶奶跟同样只有那么一丁儿点大爷爷分享自己梦寐以求的探险目的地——那本她手工精心制作的"My Adventure Book"上贴着一张瀑布的图片。这个名叫"paradise fall"的瀑布传说在南美,正如其名,有着似乎只有天堂才能堪比的美。于是"去南美找天堂瀑"在两个娃心中仿佛成了今后人生的头等大事。说的容易,可南美到底是啥地方呢?"南美,大概就和美国差不多,只不过在南面吧。" 果然是小孩子呢。 
   
  可忽儿间人就长大了,当年的两个小毛孩后来相爱结婚,搬进了最初偶遇时的那栋屋子。探险当然还是放不下的梦,于是她成了主题公园里南美景区的向导,而他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卖着气球。南美那个如仙境般的瀑布依然是魂牵梦萦的所在,于是两人开始有的没的往"天堂瀑基金"里存钱,期待着攒够旅费的那一天。可生活偏偏充满意外,今天汽车得换新轮胎,明天手臂受伤需要医治,"天堂瀑基金"总是在存满前被挪作他用。生活也有不随人愿的时候,如此想要孩子的两人却无法体会作他人父母的幸福。好在还有彼此,好在还能每日一起看浮云变幻夕阳斜下,还能并排坐在紧挨着的沙发上,只是执手,哪怕不语。年华就这样哗哗地在领带花纹、云朵形状和晚霞成色的日日更迭中流走,等回过神来的时候,两人都已经满头白发。他突然意识到,一辈子都快过完了,还没能和她去南美。于是下了决心,买了机票,准备在例行看夕阳的时候给她个惊喜,而此时的她却再也爬不上那个他们一同赏了几十年日落的山丘了。我上面罗罗嗦嗦的一大段,在电影里不过短短几分钟。这几分钟里没有一句台词,有的只是一个个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场景依次以柔和的暖色调呈现。有些地方的处理很含蓄,只是轻轻一点,没有说破,以至于最后画面上出现葬礼上老爷爷哀伤的身影时,坐在我旁边一个约摸还未上学的小女孩疑惑地问妈妈:"What happened?" 也是,这几分钟里包含的那么多细小又深沉的甜蜜与哀伤,小孩子如何明白得了。而看得懂的人,哪怕只是略懂如我,此时早已泪流满面。 
   
  而之后那些在南美丛林乱石间的历险奇遇反倒不是我真正关心的了。尽管Russell胖嘟嘟的亚洲小孩脸让人很想捏一把,尽管神奇大鸟Kevin花里胡哨的外表很喜感,尽管那只一看就不像反派的金毛猎犬Dug也很讨人喜欢,却也无法掩盖这部分故事剧本的相对单薄。幸好Pixar在动画技术上做得很有诚意,我也倒看得津津有味。我迫切想知道的是Carl和Ellie的爱情童话最后会怎样收尾,Carl能否按照约定把房子安在瀑布边?做到了又怎样?他会释然吗?还是长久的心愿一了,反倒像失去信仰一样没了方向? 
   
  Carl独自拖着渐行渐沉的屋子一步一步最终到达瀑布边的那一刻被处理得异常平淡,丝毫不见Disney惯用的个人英雄主义式渲染。他的脸上见不到梦想实现的欣喜,除了疲惫外似乎还有些怅然若失。他走进这座飞过了半个地球终于安然落地的房子,迎接他的是一屋狼藉。老人扶起夫妻俩曾经并排而坐的沙发,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窗外就是梦寐以求的瀑布美景。一切就这么结束了?可为何目的地已到,而心结却好像仍未解开?Carl找出Ellie小时候珍爱的那本"My Adventure Book",过了一辈子的时间,这本探险日志终于来到了它本该来的地方,可日志的主人却已不在。 老人的手抚过日志的一页页,最终停在写着"Things I am going to do"的那页。那是儿时Ellie的稚嫩笔迹,那时帅气如假小子的她曾扬言要将余下的日志全用来记录在南美的探险奇遇。 Carl抚过那行字的手似乎透着愧疚,也许就是因为与自己在生活的琐碎中蹉跎一生,才使得这本日志的后半永远无法被填满吧。而之后Carl所翻见的,却出乎他也出乎了我的意料。原来这本日志的后半并非空白,而是被Ellie贴上了一页页的照片。当这些电影最开头出现过的生活片段以一个个凝固的瞬间重现时,我再次像傻瓜一样流泪到不能自己。而这次,我并非唏嘘两人天人永隔,而是被Ellie那份深沉的爱所打动。在最后的照片上,已经成为老奶奶的Ellie坐在窗边,屋外的暖阳在她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我在想,爱上一个人究竟有怎样强大的力量,能让曾经那个留着爆炸头,大大咧咧,一刻不安生的假小子成为现在这个容颜安详平和,满脸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老人。其实她早就悟出来了吧:如果说去旅行去冒险是为了遇见不曾见过的美妙景色,经历不曾想过的充实人生, 那么与你的相遇相守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华丽的冒险。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才能在日志的最后一页留下那句 "Thanks for the adventures." 
   
  很多人把Up的关键词定为"梦想", 而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关键词应该是"牵绊"。 在我看的众多日剧日影里,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一种类似缘分又类似感情纠葛的人间关系,总之就是因为某个事物或机缘,使两个人不再只是在时间和空间里各自作random walk的两个点,而是走上了联系在一起的人生轨迹。在Carl看来,维系着他和Ellie之间牵绊的是一起去南美的约定以及那座他们一同生活过的屋子。所以他才那么不顾一切地要守护这座屋子和那个约定,仿佛要是屋子毁了或到达瀑布的约定没能实现,他和Ellie之间的牵绊也就断了。 而Ellie却比Carl早一步明白,原来当感情足够强烈它本身成了两人牵绊最有力的维系,至于屋子或去南美的约定反到变得可有可无。所以她才能将探险的梦想释然放下,成为那个坐在自家窗边有着幸福侧颜的老人。好在在Ellie的留言和照片的点拨下,Carl也明白了他和Ellie之间的牵绊远比他想象中的要永恒,所以他才能毅然决然地清空这座他曾经视作珍宝的屋子,所以他才能在最终屋子渐渐飘远直到消失在云层中时,只是淡淡地说一句"It's just a house." 屋子没有了又怎样,约定没有达成又怎样,有了那些共同生活的美好记忆,其实两人一直都在一起。而Pixar到底还是爱童话的,最后的最后,屋子悠悠荡荡地还是飘落在了瀑布旁,就如两人当年的约定一样。只是此时,这已经不重要了。 
   
  看Up的我二十出头,和儿时的Ellie一样,有着一颗梦想到处游走的心。我曾很多次背起包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地方。我也爬上过很高的山,穿越过无际的森林,看见过令人屏息的悬崖峡谷。我曾跟朋友说,无法想象能有什么可以让我放弃到处流浪的自由。而现在我想,自己之所以会这么认为,也许是因为还没有遇见真正美好的感情。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与我有着深刻牵绊的人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也许我也会像后来的Ellie一样,心甘情愿地慢慢飘落下来,在那个人身边落地生根,与那个人一起长成两棵并肩的树。然后哪儿也不去了,就这么看着云朵和星辰在两人头顶的那小片天空日日变幻。就像Carl和Ellie那样,正因为是与你一起,那再小再琐碎的生活,都是华丽的冒险。 
   
  谢谢Pixar。 
   

《天堂向左 深圳往右》 慕容雪村 豆瓣书评

 

没有天堂,只有深圳,只是现在各地都在试着把自己打造成深圳

不止一次的读这本书,最开始的时候三天能够看完,现在越看越快,几个小时就能过一遍,姓名也许真的不重要,蒙太奇式的情节和各种各样的对比却能够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真正的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因而其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C��道森"这是最开篇的一句话,但是整个作品中,只有物质财富,没有精神洞见,所以我们所谓的"物质文明"就是一个骗局。 
  读完整本书,每个人几乎都能在其中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其实深圳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都试图在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属,但是又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周围垒砌起高高的围墙,生怕自己的秘密被别人洞悉,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找个没有人的阴暗的小角落,默默的舔舐自己的伤口。 
  这是一个讲得与失的故事,三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故事,我在其中竟然淡淡的发现了有一点点TVB的《银狐》的感觉。突然觉得电视剧的直观远远不及书籍带来的想像那么深刻。因为银狐就是黄日华,就是张家辉。但是肖然,陈启明,刘元就可以是任何一个我们所能想到的人,包括我们自己。 
  有多少男人是带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来到深圳,准备共同打拼,但是当这些人离开深圳的时候,有多少人又是一起离开呢? 
  我毕业来到深圳的时候,也是像刘元一样四处投简历,四处碰壁,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找到工作之后,又是经常加班,但是至少那个时候我是开心的,因为回到租的房子里面,有一个我心爱的女人,我们从学校一起过来。我最开心的就是每天回到房子门口对着里面大喊一声"我回来啦,宝贝"。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她都变了,我在努力的赚钱,她在嘀咕着某某又三天一束玫瑰,五天一场电影,天天小轿车接送。我们都变得越来越陌生,也变得越来越任性。她每天的手机短信和电话都删的干干净净,连洗澡都不忘带进洗手间。我也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在我和她的分手晚饭上,我是带着匕首去的,所幸这把匕首一直没有出鞘。当我的仇恨随着时间流逝之后,我才发觉自己对她的爱是多么的深。肖然说他对韩灵的想念从一个月一次变成每周一次再变成每天一次。我也是。 
  我不愿意认输,更不愿意在深圳认输,后来我考上深圳公务员,虽然只是一个清水衙门,但至少也算站住了脚跟。身边的女人不少,但是我没有爱上任何一个,因为在心底还有那个女孩的一颦一笑,还有和她在肯德基牵手,在广场上热吻,在教室里激情,在深圳的吵闹和分手晚饭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对于其他女人,当占有的感觉消失,留下的是心中一阵痛楚。不知道她还好吗,不知道她还会想念我吗,不知道,因为我的手机里面只留下了一个已经停机的号码,而且永远也不会拨打。 
  变好或者变坏,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没有她,所有的生活都没有意义。奢侈的生活只有在纸醉金迷后才能显示出真正的意义,那就是空虚。 
  我曾经也像刘元一样四处奔波,溜须拍马,也像陈启明那样要把自己卖个好价钱,也像肖然那样勾心斗角,现在却也像肖然那样感觉四处空虚。 
  那一年,生活原本有无数可能,只是我们在跨出校门的那一瞬间,很多的可能都已经消失,未来也许就已经注定。渴望像《蝴蝶效应》那样去改变人生,但是生活却只给了我们一条单行线。未来也许就在那辆时速180的奔驰上。 
   
  每一个城市都在试图以深圳的标准打造自己,因为深圳的GDP高,深圳赚钱多,马克思主义强调人要生存之后才能去干其他事情,只是我们把这个生存变成了生活,而且还是奢靡的生活。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98571/



体味到了暴发户,体味到了回忆

    看到了肖然的暴富后的神态。他暴富后的神态我只能用当时形容煤老板的一个词来形容他——暴发户。他的行为可以称的上暴发户。他把自己交给了欲望。金钱是他交给欲望的通行证。他的那些行为我知道了,他其实在需求一种东西。一种付出后可以得到回报的东西,而不是用那些自己没有付出的钱买来的东西。 
  其实我觉得他缺少的是一种信仰。所以,他去求签。相信那些巧合的东西。不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悄然的向命运之神跪下来,不知道了抗争,他已经让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把他折磨的没有了战斗力,他就像是一个丢失了影子的人,到处需要自己内心最深处缺少的东西,其实人还是一个动物,他们把人性中想象的神性的东西称为天堂,把人性中想象的动物性的东西成为了地狱。其实,这个自然社会中,这一切都是符合自然地发展规律的,我看来真的要好好看一下动物世界了。那是最本性的东西,其实人们追求钱财就是追求的是欲望最初的东西,我这个金钱是几乎是所有东西的集合。作为人,追求这个东西也是应该的。 
  对于爱情,我觉得这就是人性中神性的东西,它让人向往。但是,人不能够很好的处理两个不同环境中生起来的人的个长性,就像是两个不同的种群不能够生存一起一样。但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相伴的,因为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畏惧着孤独,希望这人们的崇拜,但是,他们还有一种倔强,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在寻找着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什么样子,但是,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做出了一些动物性的决定,然后,人们开始不断地忏悔,不会的希望自己的神性。但是,内心深处的动物性,让他们不能够进入神性。刘元的最后的拜佛。貌似是对于自己的动物性的放弃,但是,其实也是一种无能的放弃,他放弃了自己的动物性,一味的追求着神性。貌似可以说是对于自己的动物性得到了解放,但是,其实他的这种对于动物性的放弃是一种无能。 
  我觉得最好的还是最为一个人,一个普通的凡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疑惑。一种对于自己的神性和动物性的融合。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这种平衡状态,不走极端,不发生偏移。能够看透世间万物。又能够融入到社会群体之中,不是孤独的一种神性。也不是丧失理性的一种动物性。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人性。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53602/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望》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幽默,对悲情的调侃,对无奈的欢呼,对眼泪的嘲讽,还有对已经觉察的冠冕生活背后所隐藏着的虚妄和尴尬的无视,放浪不羁,游戏人生,没有理想,只有死亡,没有眼泪,只有空洞的死鱼般的眼珠。 
   
  但好在它有调侃,而且少有沉重可言:遇到不爽的,悄然离之,潇洒走之;遇到不合的,毅然叛之;遇到不识相的,一脚踹之;遇到不识相而且找打的,狠狠揍之。慕荣在《成》一书里从来都是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用一句老成都的话讲叫:"炮烙人家,绝不拉稀摆带",那个初生牛犊的外企青年就一个"爽"字了得,仿若金庸笔下的游侠,神气得很! 
   
  再来看《天堂向左,深圳往右》时,情形已大大不同,事隔两年,慕荣的东西却发生了剧变,到处是拖泥带水,到处是尸骨血痕。人人在打仗,却没有一个英雄,人人在赌博,却没有一个赢家。肖然、韩灵、刘元、陈启明、卫媛、黄芸芸、猫和狗、车与房……所有上了戏的动物与非动物,主角的、配角的、高级的、低等的、有钱的讨饭的、牛逼的卑微的,人人跳着上场,个个血淋淋谢幕,从始而终,无人漏网,无一幸免。 


  女朋友看了我节选的一些片段,在跟我瞎扯基督教的东西 
  我没说出来,但是心里想,傻丫头,还是那么单纯,挺好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半天堂一半地狱,取道中间
   
   
   
  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看,有那么大半年,就没怎么认真翻开其他书,都在看《天》。我生活在深圳,五岁过来,已经十五年了。我眼见着深圳的变换,即使,大部分都是近几年。16岁那年,中考过后,高中之前,有那么几个月的空闲,做了几份兼职,第一次接触这个社会,19岁那年,高考之后,大学之前,做了几份短工,再一次接触这个社会,窥视了这个社会的现实和残酷,那个时候,正是我不断反复地看《天》的时候。 
  我不懂得怎么表述我的想法,我只想说,只有在繁华都市生活工作过的人,才能体会书里的细节。 
   
   "深圳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因为它坚硬的墙、冷漠的心,以及脆弱的生活。" 
     
    再也没有坚不可摧的爱情,山盟海誓太容易被击溃,再坚固的感情也敌不过无处不在的诱惑。如果你是个漂亮姑娘,嫁人一定要嫁有钱人,既然结局同样是被抛弃,苦苦坚守的青春只换得一纸休书,又何必让你的美貌委身贫穷;如果你是英俊的小伙子,请记住今日的耻辱:你的爱情永远敌不过金钱的勾引,你万般哭诉,百般哀求,你的漂亮女友还是要投身有钱人的怀抱。所以,让仇恨带着你去赚钱吧,等你发了财,就可以勾引别人的漂亮女友了。 
    再也没有同生共死的友谊,如果出卖你能发财,没有一个人会舍钱而要你。酒酣耳热时的好兄弟,信誓旦旦的真朋友,都是你潦倒时的陌路人。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36472/


城市无过,时代有罪。

四年之后,我漂在首都,同样过着那三个人刚毕业时候的生活,有时也会安慰自己:"你的生活还有无数种可能。"但是心底很清楚,这个时代已经不同於往日,没有那么多创造机会的条件了,能富的人早就富了,挣扎的人依旧挣扎。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598625/

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他是纯洁的、甚至他是可爱的。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他爱的人以幸福快乐,他以为只有金钱才能带给她快乐,所以他拼了命的赚钱,可是等他有了钱,他却有了更多的欲望,那些欲望淹没了他的理智和理想,于是他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绝望。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47442/

死亡不是无知,是不表态

  有人说深圳是一座空城,这是一座随着改革开放财富迅速积累的城市,相对于空前积累的财富精神并没有达到一个相应的高度。我没有到过深圳,自然体味不到半点儿关于它的真实味道。而在接纳的信息中,这座城里有一夜暴富也有食不果腹,天堂和地狱不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掺杂相互交融。有人站在高处意气风发,有人在低处苦苦挣扎,更多人在中间匆忙的奔走,渴望着高处而又小心翼翼的避免自己跌倒地处。有人用连呼吸都是急促的来形容这个城市的快节奏,我可以想象到这个城市的劳累。 
   
  曾经深圳就是速度的代名词,深圳就是财富的代名词。肖然、刘元、陈启明是那批寻梦人中的几个。他们经历过惨淡,经历过痛楚,但还好,他们没有羽铩而归。最终在这个梦想遍地的城市里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真正的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因而其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C��道森)"功成名就后的肖然是空虚,财富的积累让肖然站在一个绝对的高度。而高处不胜寒的寒意让肖然感觉到孤独和失落。韩灵走了,这个肖然一直爱着的女人回到东北鞍山的老家,更加加剧了肖然的空虚感。卫媛、港姐之类的人只是一种炫耀和占有欲望的表达。在金碧辉煌的一派假象之下,肖然是一颗空洞的灵魂。比如说肖然开始迷信;比如说老周晚上看见肖然一个人在宽大的办公室里独自叹息;比如说几次对老周欲言又止;比如说肖然的傲慢至上。肖然像是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在这样的极端里寻找着宣泄的途径。肖然的死是因为午夜飙车。飙车时是一种畅快与紧张掺杂的巅峰体验。那种速度上的快感确实可以让人感觉到巨大的宣泄。肖然在飙车中死去,似乎也是一个合理的结局。在畅快淋漓的释放之后戛然而止,要不醒来后又是空虚的继续折磨。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题记二说"死亡不是无知,而是不表态。"有个词儿说的是死无对证,你不太可能让私人说出关于死亡的秘密和他选择的理由。 
   
  与肖然不同,陈启明有一个儿子。尽管这个儿子是与一个可有可无的女人生的,尽管这个儿子曾经因为被拐卖而消失了一段时间。儿子是陈启明的精神支柱,在儿子被拐卖的那段时间里,肖然和刘元都劝过他别再找了,可是除了找儿子之外,他再没有其它的追求。"在这繁华而凄凉的城市,有无数东西可以分享,但生活,谁又可以帮着分担哪怕一丁点儿?"最终破获的案件里,儿子回来了。此时的陈启明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从粮食局辞掉铁饭碗南下的豪情壮志。生活的现实迫使这个理想主义者在经历黄云云、孙玉梅这两个女人之后,低下高傲的头颅。 
   
  刘元,这个嫖客最终信佛。从口袋里的2000块钱到身无分文到可以西装革履的坐在摄像机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大讲成功学。"浮生如梦,一堕十劫。要之不离,要之不弃。不离不弃,得见真如……"这是刘元念的一段偈语,这好像是他已经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深圳没有纯粹的爱情。"肖然之于对韩灵的猜测是因为情感之于金钱和权势的薄弱决定了肖然的猜疑;刘元与妓女与莎威娜之间只有欲望的宣泄;陈启明与黄云云则婚姻成为成功的筹码;卫媛,这个被肖然包养的女人曾经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肖然…… 
   
  记得曾经与人争论过肖然与韩灵之间的爱情,我用一句话封掉他们的嘴:"肖然说:我讨厌过你。但知道你走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讨厌的你,已经成了我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589928/

公积金最高9000最低240 隐性福利突显行业差距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接近年底,又到了网友"晒收入,晒奖金"的时候了。最近,在网上流传着一份调查吸引了不少网友的注意:这次倒不是工资,说的倒是某种"隐性福利"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属于传统的"五险一金"中的一"金"。简单的说,这是公司为员工买房置业而配备的一项福利政策。这本是一件好事,能够减轻员工的购房压力。但是有网友通过"晒收入"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公积金的缴存数额存在很大的差别,最高与最低之间的比例,超过了30倍。

  差距怎么会有这么高呢?会不会弄错了?经济之声记者为此也做了一些调查,选取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民企的员工进行采访,结果发现,30倍的公积金数量差距,绝非空穴来风。

  先说国家机关的员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务员。记者选取的标准,是一位从业几十年的某三线城市机关职工。这位职工告诉经济之声记者,他们的公积金缴存并不高,每月只有340元,远不如网友所想象的那么高。

  职工:我在中部的一个地级市工作,目前快要退休了,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大约3000来块钱,按照标准比例的话,每个月自己要扣大概390块钱。我们当地的房价3000多元一个平方,基本上也没有多大作用,我们消费水平并不是高,相对于银行、电力、烟草等等垄断行业,我们的消费是比较低的。

  事实上,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机关职工缴存的公积金比例,有严格规定,其实并不算离谱。比如说,一位中部省份的厅局级干部,一个月的公积金是3000元。

  那么,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的公积金又有多少呢?记者又询问了一位在北京市工作近5年左右的员工。这位员工告诉记者,他每个月存入卡中的公积金有近1000元,加上单位补贴的1000元,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公积金。不过,这个数对于他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员工:应该差不多每个月5000多一点,公积金1000。我上班差不多快六年了,这个钱就没有动过它,因为家里房不缺,这点钱也不可能说买得起什么房,就是每月还贷款。以后要结婚了,这笔公积金好像用来装修也可以。跟同事相比较基本上都是持平的,没有很大差别,哪怕科级、处级也没有差得非常离谱,可能4、5百块钱,5、6百差不多。跟银行或者别的行业比肯定有差别,差别比较大。

  无论是国家机关员工,还是企事业单位职工,都认为自己的公积金并不算多,他们的矛头都指向了某些垄断行业:比如说,银行,电力,烟草等等。在网上流传的这份调查表中,银行被认为是最牛的公司,因为他们的公积金最高达到了9000元。这是什么概念?算上银行自身补贴的9000元,光公积金银行工作人员一个月就可能缴存1万8。这让无数低福利网友情何以堪啊。

  为了求证此事,经济之声记者也采访了一些银行的职员。不少银行职员都向记者表示,9000元的公积金并非离谱,在有的银行,过万的公积金比比皆是,有的银行,还会每月给管理层发放高达数千元的住房补贴。

  银行职员:我大概是扣1500多,再加上工资给的,差不多3000多块钱左右。有一些高级领导,他们公积金没有特别封顶的,而且他们除了公积金,额外的房补也比较高,员工的房补也都有4、5000块钱。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在同一单位中,竟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公积金缴纳标准。比如说,王女士所在的北京某家事业单位,这家事业单位同时存在两种编制的员工。王女士属于非事业编制,但是她每月缴存的公积金仅有240元,基本上离北京市最低公积金缴存标准不远了。

  王女士:我目前拿到手的话,自缴纳的部分应该是240块钱,然后加上单位再给我缴纳同等的公积金,我一个月有不到500块钱的公积金。我这个应该算很低的,现在物价这么高,500块钱能买到什么,什么都做不了。而且我现在手头有一套房子,每个月要缴纳2500块钱贷款,我公积金总共一个月不到500块钱,连零头都缴不上。

  王女士感到很不公平,毕竟国家有规定,必须同工同酬。但是现实的情况,又让她无可奈何。她希望,接下来的收入分配改革,也能关注一下公积金方面。

  王女士:反正我入职的时候,公司那边对工资的额度就是这么认定的,并没有跟我说明公积金给我缴的是多少钱,我一进来就是240块钱。我现在想提高一些也没有办法,跟谁提这个要求呢?我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也不低,总共拿到手的钱应该是6、7000块钱,但是我的基本工资是2000,按照工资比例12%来说,公积金就只有240块钱,没办法。但是我觉得很不公平的是,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活,有一些同事跟我们可能是不同的编制,因为编制不同的问题,他们缴纳的公积金的数量就比我们高很多,他们一个月大概缴纳1000多,他们大概一个月拿到3000多块钱的公积金。

  王女士说,她虽然公积金很低,好歹聊胜于无。但是她还有一些朋友在民企工作,这些民企要么利用各种规则,规避公积金,要么索性就不签合同,职员连公积金是什么都不知道。想到这里,王女士也就知足了,有点是点。

  财经评论员向荣发表他的看法。

  向荣:这个是总的来讲跟我们社会的收入差距悬殊是相关的,它只是一个反映而已。公积金本身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说劳动力的分化,有些人变成稀缺的人才,所以他就会要求很高的薪水。公司没有他不行,所以公司就想尽一切办法去给他提高待遇,把公积金当做一个吸引员工的手段。所谓的稀缺有可能是因为他的能力,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处在的职位。还有些人就属于比较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可替代性比较强,所以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溢价能力就不高,所以他去面试的时候,人家跟他说我们这儿没有公积金,那也只好接受。

  实际上从个体来讲的话,我们当然是鼓励大家去培养自己成为一个社会的稀缺人才,这样就可以增加你的溢价能力。但是从政府和社会来讲,我们恰恰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使得低收入人群和弱势人群能够活的有尊严,这就是接下来要大家一起努力去探讨、去解决的问题。

http://wei.sohu.com/20121219/n360862997.shtml?pvid=tc_news&a=&b=%E5%85%AC%E7%A7%AF%E9%87%91%E5%87%B8%E6%98%BE%E8%B4%AB%E5%AF%8C%E5%B7%AE%E8%B7%9D%3A%E9%93%B6%E8%A1%8C%E6%AF%8F%E6%9C%88%E8%BD%BB%E6%9D%BE%E4%B8%8A%E4%B8%87%20%E6%9C%89%E4%BA%BA%E4%B8%A4%E7%99%BE

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

工作

干活的事倒是全交给我了

喝粥对人体的好处

 粥熬好后,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质,中医里叫做"米油",俗称粥油。很多人对它不以为然,其实,它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可以和参汤媲美。 

通常所说的粥油是由小米或大米熬粥后所得的。中医认为,
小米和大米味甘性平,都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二者用来熬粥后,很大一部分营养进入汤中,其中尤以粥油中最为丰富,是米汤的精华,滋补力之强,丝毫不亚于人参、熟地等名贵的药材。清代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认为"米油可代参汤",因为它和人参一样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中医有"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如果常喝粥油,可以起到补益肾精、益寿延年的效果;产妇、患有慢性胃肠炎的人经常会感到元气不足,喝粥油能补益元气、增长体力,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喝粥油的时候最好空腹,再加入少量食盐,可起到引"药"入肾经的作用,以增强粥油补肾益精的功效。据《紫林单方》记载,这种吃法还对患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外,婴幼儿在开始添加辅食时,粥油也是不错的选择。


《红楼梦》里宝钗曾经介绍过她的养身补品:"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滋阴补气的。"可见,用粥养颜是很有些道理的。而养颜粥中又以燕窝为上品,古为八珍之一,可谓是所有爱美女性的口服护肤品。
喝粥的7大好处:
1、容易消化
白米熬煮温度超过60摄氏度就会产生糊化作用,熬煮软熟的稀饭入口即化,下肚后非常容易消化,很适合肠胃不适的人食用。
2、增强食欲,补充体力
生病时食欲不振,清粥搭配一些色泽鲜艳又开胃的事物,例如梅干、甜姜、小菜等,既能促进食欲,又为虚弱的病人补充体力。
3、防止便秘
现代人饮食精致又缺乏运动,多有便秘症状。稀饭含有大量的水分,平日多喝粥,除能果腹止饥之外,还能为身体补充水分,有效防止便秘。
4、预防感冒
天冷时,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热粥,可以帮助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能预防受寒感冒。
5、防止喉咙干涩
对于喉咙不适、发言疼痛的人,温热的粥汁能滋润喉咙,有效缓解不适感。
6、调养肠胃
肠胃功能较弱或溃疡患者,平日应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很适合喝稀饭调养肠胃。
7、延年益寿
喝粥可以延年益寿,五谷杂粮熬煮成粥,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素与膳食纤维,对于年长、牙齿松动的人或病人,多喝粥可防小病,更是保健养生的最佳良方。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869991.html

【读书】问中医几度秋凉 艾宁

    读起来像是听妈妈给你讲故事,讲中医的故事,讲过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现在的铁杆中医上还在上演,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我们认为神奇的事,在中医那里是多么的自然。
    只是,我们早已习惯了快,习惯的当今医院的模式,开始怀疑中医的所谓不科学。
    科学,是不是万能的?科学就真的什么都可以解释吗?当今无法用科学解释通的就真的是没用的,有害的?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积累了数千年文化,仅仅是因为不能用当今的科学解释,就被认定为不科学,就应该取缔?
    毕业刚刚参加工作时,有同事转发一封邮件,关于科学睡眠的,说是经过西方医学多长时间如何得出的合理的睡眠规律。而这个"科学的睡眠"早在黄帝内经就写得清清楚楚,还把人体各脏腑的休息和排毒规律都讲明白了。
     
    最近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比较感兴趣,偶尔看看《易经》的相关视频。以前一听到周易,就会简单的理解为迷信、算命的伪科学。但是,只有你真正的去了解它,才发现对它的认识是片面的,先入为主的。我们相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就应该相信中医,周易这种经历许多朝代后还能保存下来的医学、文化,总有它能被流传下来的道理。
    年岁渐长,对生对活对文化才开始慢慢的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也算是才开始不虚度日子吧。不再是听到佛就简单的理解为烧个香求神拜佛的迷信,不再是听到易经就先入为主的等同于算命,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听到别人说取缔中医胡乱偏听一方的理由就觉得很有道理。
    先去认识它,慢慢了解它,再加以自己的判断。

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

良知

        昨天我第一反应是他的声音会不会瞬间被禁了。
        他是个很真诚的人。厚重,踏实,低调一直是他给我的感觉。
        翻看他07年至今的博文,有些语言平实得让人感动。一个如此低调的人如此谨慎的做了一件有良知的事,原来是要承受这么多威胁和天大的压力。
         这个看起来相对安稳的社会,原来一直是波涛汹涌,杀机暗藏。我们之所以感觉到这么的太平,仅仅是因为没有人把我们当对手。所以我们才有这样相对安全的感觉。平庸多好,最少,可以享受简单的日子。

2012年12月12日星期三

央视曝光网购职业删评师:168元删一条 不讲价

"168元删除一条差评,不讲价"

"亲,给好评噢。"在这句网购问候语背后,往往隐藏着另一层含义:不接受中差评。原因是,淘宝网硬性规定,好评率达不到一定程度的卖家,不得参加淘宝官方促销活动,影响卖家销售额。于是,继职业差评师后,网购职业删评师又应运而生。此前有微博爆料称,因没有给好评,一顾客遭到卖家雇人短信威胁和骚扰,引起众多网友围观。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删中差评已形成由专业团队操作的产业链。昨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网购职业删评师:168元删除一条差评不讲价》,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名删评师,看看他们究竟如何操作?

先发短信自我介绍

记者从广东一名网友晒出的职业删评师短信来看,可谓是先礼后兵,短信中,这名职业删评师先做了自我介绍,最后礼貌请求买家删除差评,否则就会展开一系列骚扰行动,从在社交网站上公开卖家信息,让同城人对你进行无休止骚扰,到逢年过节给你邮寄忌讳物品,以补偿卖家损失等各类手段。记者就此联系了一名删评师。

一般三天就能删除

当记者问到:"删除一个差评要多少钱?"职业删评师说:"168元,不讲价,现在都是这个价格,先删除后付款,你就把买家地址电话和差评信息发给我就可以,其他你不用管。"

"你们需要几天能删除差评?""一般也就是三天,三天基本上没有不删除的,快就几个小时搞定。"

到了骚扰这步都得改

这名职业删评师最初并不愿意告诉记者他删除差评的手段和办法,随着对话的继续,他开始透露他们行内的一些所谓职业手段。

"先打电话,好好商量,求他,跟他说我们赚钱也不容易,开一个店也不容易,要是对方不改就可能骚扰他,有时候在后半夜凌晨两三点打电话给他,把他吵醒。"

"那对方不是一定会很生气吗?""肯定会了,就是烦他啊,我们也不骂人,就是骚扰,一般到这个份上全得改。万一要是还不改就公开(买家)信息,他在哪个城市,比如武汉、重庆、广州,就在那个城市发布租房、交友信息,让同城的人给他打电话,要这程度基本上就结束了,肯定投降。"

网上标价从30元到200元不等

有人还会技术删除

记者在网上搜索删除中差评字样得到了70多万个结果,其中大部分都是专业删除中差评团队的广告,标价从30元到200多元不等,且承诺删除成功后再付款。而广告中留下的联系方式只有QQ号码。

记者随机选择了一家名为非凡删评的网店咨询,对方称他们采用的是技术删除,可以在不联系买家的情况下删除评价,成功率100%,而且不会被淘宝网查出违规,删除一条评价要260元。当记者详细询问原因时,对方只简单回答:"我们在淘宝有人。"

在另一家名为用心服务信息的网店,删除一条中评80元、差评100元。网店客服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受过专业训练,熟悉掌握了买家心理,可以通过与买家沟通最终劝服对方修改评价,保证绝不恶意骚扰,但是成功率只有80%左右。

雇人修改中差评不违规

遭到恐吓骚扰可以报警

淘宝网公关部工作人员陈洛安告诉记者,卖家雇人用沟通的方式修改中差评并不违反淘宝的规定。"专业删除中差评分很多种情况,其中包括一种正常的售后服务外包,是通过沟通取得消费者同意,帮助消费者和卖家共同解决问题的服务外包。"陈洛安说。

"淘宝生成一个评价或删除评价,后台都会有记录,不可能会在后台消失,所谓的不会被发现都是幌子,用来骗钱的。"陈洛安表示,宣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100%删除评价且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

至于其他采取恐吓、骚扰等手段威胁买家删除中差评的做法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买家可以向淘宝投诉甚至报警。

"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以后就可以多维度去判断,他可以去看发货速度是不是快,还可以看卖家的服务态度是怎么样子的,它的商品与实际描述的相符程度是不是占比较高的分数,它的投诉是不是比较少的。"据了解,为了减少因为差评而引起的卖家骚扰买家情况,淘宝公司正推出和推广店铺动态评分机制,供买家去判断卖家的信用等级。

不规范操作迟早会淘汰

建议简化手续便于投诉

不少网友质疑,如果这类职业删评师能通过威胁或胁迫的手段改变评价结果,那这种信用评价系统还有什么用呢?

其实,诸多卖家也同样有一肚子苦水。职业差评师会以给差评为要挟,向店家索要金钱或赠品,甚至作为打压同行的手段,这都让网店经营者苦不堪言。买家和卖家同样面临着举证维权困难的窘境。

艾瑞咨询集团副总裁黄嘉骊认为,随着电商环境不断成熟,网购用户也在成熟,他们会提出越来越多正当的诉求,如索要正规发票、合理退换货等。随着电商的发展,不规范的操作模式会被成熟的用户逐渐淘汰,最终会倒逼电商平台企业做出改变,完善规则。

"不能因为网络隐蔽性和跨地域性就放松监管。"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表示,我国应建立国家网络投诉中心进行统一监管,同时要简化手续便于买家进行投诉,并对恶意侵权的电商给予严厉处罚。

此外,还需要在网络销售中如何规范交易双方,以及投诉处理和诉讼证据保全机制等方面给予加强。

买家:"为了正常休息只能修改评价"

职业删评师的骚扰给网购用户带来的麻烦也并不小,网友超檬檬在微博上感慨:我想给个差评,但是又怕他打电话骚扰,真不爽。

此前,一位名为NC摩卡的网友在微博中称,自己在淘宝消费后因为给了卖家中评,而频遭电话骚扰和短信威胁。在其发布的截图(如图所示)中,自称为专业修改中差评师的发信人表示,若不删除中评,将会遭到包括夜间电话、手机号被公开、邮寄忌讳物品等骚扰,甚至扬言要上门服务。

在北京工作的马小姐表示,5月份,她在淘宝购买了一件29元的衣服,但拿到商品后发现与店中的宣传图片严重不符,便在付款后给了店家中评。随后3天内,她接到90多个骚扰电话和谩骂短信。对方在电话中态度强硬地要求修改评价,接连遭拒后便开始大肆谩骂。连她从未在淘宝网登记的公司电话也遭到了骚扰。

根据淘宝网规则,卖家恶意骚扰属一般违规行为,但淘宝网客服人员却先后两次表示证据不足不能受理马小姐的投诉。原因是,骚扰者多利用软件变更号码来避免暴露身份、躲避检查,仅通过买家的截图难以认定作为证据。淘宝网最终对卖家作出扣除店铺12分积分的处罚。

不少网友表示曾遭遇类似骚扰,被搞得心力交瘁。网友开心100天说,曾遇到卖家不分昼夜打电话,"为了正常休息只能修改了评价。"

本组稿件据央视、新华社


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2_12/11/20052439_0.shtml

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四年,我眼里的软件测试

一位企业家在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自己的成功在于先于他人一步。中国的软件业起步晚,相对美国晚了30年左右,而软件测试这个行业,则相对美国晚了15至20年左右的时间。坦白的讲,我们是输在起跑线了。至今,中国的软件产品还是难以走出国门,只能给老外做做外包,当外包不景气时,IT业立马出现动荡,一群IT民工在网络论坛哭爹骂娘。稍加思考,一个产品的失败,除了市场因素外,往往是质量不行,软件测试作为软件产品质量的控制环节,从当今的软件环境可以看出国内的软件测试业有多么的薄弱。自动化测试作为软件测试的衍生物,更是薄弱无力。

       软件测试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水平偏低,这个是普遍现象。国外的软件测试人员职业发展从测试员到测试经理或测试专家,平均需要10年以上的职业发展时间,而我们的速度显得快多了,干了6年测试当上测试经理的比比皆是,从这点至少从侧面反映软件测试行业的不成熟。反观自己,从毕业到现在,从事软件测试职业有四个多年头,期间也花了很多时间研究Web自动化测试技术,也开发出了一套自动化测试框架,但是,仍觉得悲催,因为框架是居于商业软件QTP之上开发的,意味着合法实施自动化的前提得花一大笔钱购买别人的产品,这样的框架充其量只能是花瓶,并没有掌握到自动化测试的核心技术。然而,有人会问,开源工具不好吗,例如Selenium之类。开源免费固然是好东西,但是开源也仅仅是代码开源,并不一定是技术开源,其次开源的工具往往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撑,尽管如此,相比高昂的商业软件,我还是看好开源的自动化技术。希望将来的自动化测试技术领域能如同操作系统竞争一般,给最终的消费者带来福音。

       从理论上讲,软件公司的质管部门(QM)包括两块,一个是软件测试(QC),一个是品质保证(QA),二者之间职能互有交叉,但是关注点和介入的点不同,不同公司对角色的定位也不同,正常情况下,QC倾向关注产品的质量,QA倾向关注产品的研发过程。所以,QC部门的成员是不断的在测试产品,分析产品的质量是否达到发布要求。而QA部门的成员则是在不断地规范开发产品的过程,并在原有过程的基础上对过程进行改进提升。二者的职能在产品线上都极为重要,从不同的角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实际的软件开发环境呢,本人呆过的第一家软件公司,别提QA,连QC部门都没有,完全一私人小作坊,开发人员根据市场人员的要求对软件进行定制,市场人员简单对产品进行测试下就交付给用户,用户则在一片骂声中对市场人员施压,最终的结果是产品一直缺乏市场竞争力,订单减少,份额下降,领导层分崩离析。而目前的公司,通过了CMMI3级认证,在国内软件业界也算是拿得出手。但是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开发部门在原有增量迭代模式引入了敏捷开发的思想,QA部门缺乏对过程的改进,导致QC部门的测试技术仍然沿用旧有的测试模式,在敏捷迭代模式下,测试人员往往疲于奔波在分析评审需求、用例设计编写、系统测试的过程中,不良的效应是测试人员没有时间来提高测试技能,这对于部门的成长是不利的。当然,领导层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是投鼠忌器,对于流程中任何一丝改动,往往牵连着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谁都不乐意去承担带来的风险。其实,任何一种变革都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如果变革是一帆风顺就不能叫变革,充其量算是改进。总之,这一切主要取决于领导层的魄力。

       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相信许多人都关心,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选择一个正确的行业对于个人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凭心而论,软件测试这行并没有网络宣传中那么火,什么个刚毕业年薪10万啥的,那都不靠谱,拿极个别的案例说事那都是别有用心的阴谋家。软件测试人员在整个软件的产业链上薪资水平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测试的工作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和领导层对软件测试不重视。软件测试的主要工作是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因此成果产出几乎没有,没有那个领导愿意拿着你的一堆测试用例说事,对吧,成果无法体现,薪资提升就得放缓。但是,其实也不能悲观,软件行业作为高技术行业的朝阳产业,软件测试仍然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其重要性正在逐步被认可,而且,软件测试的技术也逐步在细化,越来越多的分支理论体系和测试技术也正在被系统化的推广。

       刚刚进入软件测试的人过了个一两年往往容易迷茫,因为经过一两年的黑盒测试,软件业务已经掌握差不多,日复一日的重复执行用例,内心难免浮躁,此时如果没有很好地规划职业发展,接下来就难以突破自己的瓶颈,此时,往往会分为两类人,一类人停滞不前,一类人快速成长为测试专家或测试管理者。所以,一旦发现自己迷茫了,潜意识应该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已经遇到瓶颈,应该重新树立新的职业目标,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冲刺,否则你就是那个停滞不前的小兵。

       测试人员的工作压力其实并不次于开发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利于改善自身面临的工作压力。传统的职业素养要求做到五心:专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自信心,但是处在技术日新夜异的软件行业中,还要有上进心。如下总结个人对这六心的理解:

       专心:上班时间,领导会要求你专心完成工作,心无旁骛。如果你一边测试产品,一边干别的事情,测试效率能高吗,别人发现了一堆缺陷,你就提那么几个,组长一查,你小子负责的模块遗漏了一堆问题没发现,你以后就得不到重用,在部门里只能是老末。在一个团队里,谁做得好,谁做得差,很容易被发觉,如果你测试时,老拿着手机办自己的事,一旦出了问题,领导一定会找你的茬。

       细心:做测试就是找bug的!这句话虽然有失水准,但是我们确实大部分时间是在找bug,找需求文档的bug、找安装文档的bug、找用户手册的bug、找测试用例的bug、找产品的bug。有这么多的bug需要我们费心思去寻找,你说能不细心吗,bug往往不是掉在马路上的硬币,俯首可拾,往往需要我们结合需求和自己的经验积累进行综合分析,除了发现显性的bug,也要挖掘隐性的bug。如果你细心测试,一定能比别人发现更多的缺陷,自然,你的工作绩效就比别人好。

       耐心:为啥要耐心呢,其实,测试常常要奔波于不同部门确认问题、例如:你要到界面设计部确认界面问题、到产品部确认需求问题、到项目部确认功能问题。在这些个环节的沟通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沟通的技巧,沟通的前提在你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前提下要有足够的耐心,特别的面对开发人员,因为开发人员似乎天生对测试人员就特排斥(特烦你们这些天天找茬的,哈哈),除了个别极品外,一般开发人员还是比较尊重测试人员。开发人员和你沟通往往会用他们的开发语言和你解释业务功能,如果你不懂,你就会蒙,蒙了就会一知半解地去处理问题,如果你多花点心思,耐心和他们再沟通沟通,把你的疑惑说得更清楚些,往往达到的效果更好。另外,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平时主动多和各个部门的成员聊聊天,见面主动打个招呼,以后工作上的许多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协助。

       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的男人得不到女孩子的芳心!当然,在职场上,不论男女,没有责任心你必然得不到领导的"芳心"。责任和权力往往是并行的,你承担更大的责任,往往可以获得更大执行权力,所以用于去承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吧,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往往是被尊重的。如果你是一个新人,要积极地设身处地地站在负责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多为项目的质量提供你的看法和意见,慢慢地,你会与众不同!

       自信心:不要以为你做黑盒测试,没有技术含量,和开发人员对质问题就没有了底气,开发人员的认知不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能衡量产品质量标准的是用需、软需,当你能确定需求功能描述时,请你硬起腰杆和开发人员斗到底吧。当然,对自己有自信,前提要建立在自己有足够能力的基础上,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又表现得很自信,别人会认为你是自大罢了。自信心往往可以表现出自己积极的职业形象,得到同事的认可。

       上进心:想在IT圈里保有生机,就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不能吃老本,像算命先生,拿本老黄历算一辈子命,IT人没有那福气。每天都要吸收一点新知识,积少成多,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做软件测试的学习有个特点,那就是博而不精,需要博览IT方面的新闻和技术,在博览的前提下会限制你学习的精通,但是无法精通不代表全部不精通,而是要在博览的前提下精通一两门技术,这样你在职场上才有竞争力。本人非科班出身入行软件测试,通过4年的努力,在测试理论和技术都不比别人差,靠的就是每日的积累和学习,抱有一颗上进心,可以让你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眼见着就要离职,终于有理由找个借口让自己总结下这几年来在软件测试这行的认知,四年,对于一个软件测试行业而言,也仅仅是刚入了门槛的阶段,接下来还有许许多多的的路要走,许许多多的荆棘等待着跨越,愿自己在软件测试这条道上越走越宽阔!

http://www.51testing.com/?uid-281470-action-viewspace-itemid-830327

很值得一读 (评论: 问中医几度秋凉)

我最初看著者简介时,曾经嗤之以鼻,不过是母亲是中医、女儿又学了中医,也就是说自己根本就不是学中医的,更遑论精通,竟然也敢写中医的书,这能有多深刻的思考,什么可读的价值?可是慢慢地看下去,就感觉到一种灵魂的召唤,很有共鸣。 
   
  不想剧透书中具体的话语。我认同的书中处处流露出的这种思想,即我们需要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去生活,去看待世上的人事。所谓道法自然。即便我不认可、不推崇某人某事,但也不能因此走向极端,全盘否定它,甚至要求灭亡它。更何况,这种不认可、不推崇,仅仅是感情上亦或是凭感觉下的判断,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信息辩证?所以我不能理解某些人因为自己偏好西医便狂热地鼓吹取消中医,如同我不支持宗教极端狂热分子因为自己信仰某种宗教便要消灭世上其他一切异教徒一样。 
   
  从事中医相关的工作只有3个月,却已经深感到中医的式微。经常思考,如何才能说服世人中医的价值,如何才能将其发扬光大?我感到很无力,因为我自己就不懂中医,而继承与创新这两个词,说起来很简单,具体做起来呢,又处处掣肘,所以常常感到焦虑和恐慌。 
   
  不焦虑,不盲从,一切顺其自然,用心体会和感悟。 
   
  有一些小想法,合上书本,已难分辨是著者所言还是我自己的,记录一下: 
  1、除了运用大脑,学会用理智和克己的方式来思考和处理事情,也时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内心,用心去体会和感悟,不要忘记人除了理智还有情感。我所欣赏的赤子之心,何尝不有遵循内心的自我的率真和坦然? 
  2、中医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简便、廉价、个性化、重视预防,重视患者生存质量,注重生活方式、饮食和情志对健康状态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应该牢记的中医药的优势。至少在今后的科技工作中,要特别注重预防和改善生存质量这两者,引导适合中医、具有中国特色的疗效评价方式,不能一切被西医牵着鼻子走。 
  3、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很重要。至少可以做到饮食遵循时令,工作量力而行,运动科学适度,多接接地气。 
  4、情志极其重要。要心胸宽阔、心态平和些,少忧思过滤,否则耗气劳神,肝火易盛,久而伤神。 
  5、平静地对待疾病和死亡,当做生命旅程正常的组成部分。 
   
  此书的不足: 
  维护中医的方式是讲述个人经历,这种方式虽然可读性强,但样本单一,而且有些故事比较玄乎。导致的结果极可能是,本来就认可或者倾向于认可中医的人很容易受吸引,引起共鸣,而本来就极其反对中医的,根本就读不下去,并会因为书里个人色彩极浓的案例和缺乏严密逻辑的论证而越发认定中医不靠谱。 
  此外,对中医药这门科学或者行业的思考和认识的宽度和深度还不够。我急切地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清楚有趣地讲明白中医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清天下大势的书。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121642/

道理,不可以道理计(读《问中医几度秋凉》)

 一. 
     
    老友艾宁,今年春节来信贺岁,说起"去年出了本书"。我回信拜年,追问书名,不想她耐到五一才借一句"劳动节快乐"作复。既然承示了书名,一切就都好办。我昨晚接信后即时网上搜索,成功下载了一部分(70回本),并且找到100回本的在线阅读地址。今天拜读了20回,击节叹赏,感概良多,想起袁宏道《徐文长传》开头一段: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说艾宁是"老友",其实颇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嫌疑。犹记多年前,我们曾在同一个论坛上混过。蒙她不弃,跟帖支持而外,偶尔也会有"站短"赐教。此后年节间,不时惠书存问。网上相逢,不必曾相识。我对她的所知,也仅限于当时论坛上文字。如是经年,互相友好,儹称"老友",似乎亦无不可。这次按图索骥,才顺便得知她的生平梗概。原来她母亲是一位中医,她本人自小为母亲当助手,配药济世,多年来耳濡目染,用心思考,真知灼见聚沙成塔,网上连载后"被出版",于是有了《问中医几度秋凉》这本书。 
     
    二. 
     
    这本书写了四代医者的真实故事,四代,是一代师徒、三代母女;医者,我取义于"医者父母心"。作者多年参与行医济世,亲力亲为,阅历丰富,所叙述的真实故事中,不乏 "奇闻"乃至"奇迹"。更多的,是比较、思考和看法。一个个治病救人的案例,具体而微,远非宏大叙事,而作者的思考和探索,却极目古今中外,至高至远。虽然没有借重海德格尔、胡塞尔等当代流行西哲唬人,却引导读者思考许多貌似简单朴素其实大而化之的哲理。从一服价值只有一角二分的良药到医学的境界;从中西医的实践、理论比较升华到中西文化的比较思考,在在引人入胜。本人作为具体特定的一名读者,尤为受益的是,自觉以往许多经历、思索和学理,得此助缘,大有豁然开朗,豁然贯通之走势。总的说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曾经这样想到:道理道理,得其"道"未必一定要马上明其"理","道"高于"理","道"和"理"之间,不可以道里计。所以我们对于"道",不可以"道理"计。顺便为本文释题如上。 
     
    三. 
     
    多年前的一篇拙文,有这样一段: 
    "且说过去的中医是如何看病的:你坐下来,不要你说话,医生会"望闻问切"。然后对你说,你现在感到如何如何,对不对?你说对。然后医生引用医书给你说病因。再告诉你他打算如何用药,其中什么药起什么作用,你吃了这药会有什么感觉等等。吃过三帖以后,你应该感到如何如何,然后再来看。这还只是一般的中医,不算名医。而市井中的"名医",可能远比不上山林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对医学真正发烧的"高手"。同样可惜的是,我们再也不容易碰到真正的好中医。" 
     
    限于见闻和阅历,这算是我过去对中医的最高感受了。而今,我在《问中医几度秋凉》中看到: 
     
    "母亲给人看病时,不但能说出病人的病症,还能说出此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性格特点。而且,母亲还要指出,此人如果不肯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或者调整情绪而企图用药物来维持旧有的生活方式的话,母亲便拒绝为其治疗。" 
     
    "秋天,母亲备好药,病人来了,当有的病人问自己的病因时,母亲说:"你家是过日子人,过冬的准备做得太早了。'十一'就封了门窗,早早就生了火……。"病人惊道:"你怎么知道的啊?真是这样的,我家早早就封窗户……"" 
     
    "母亲"猜"病猜得准。不仅通过诊脉"猜"透有得什么病,还能预测什么时候会流行什么病。 
    每到春季。母亲便会根据她对气候的感知开方让我去抓药,然后配制为成药,赶在流行病来到之前早做准备,她说到时该来不及了。 
    有一年春季,母亲也是这般催我早做准备。但给我印象彼深的是。她告诉我,这一年的春天得病的将是孩子。症状是发烧,气喘。而且烧得两个脸蛋其中一个脸蛋通红,而另一个脸蛋是白的。我不信。发烧怎么会单是一个脸蛋红?我从来未注意到这一现象。母亲指着她开的方子中的一味中药说,这味药是这个方子的灵魂,将使疗效奇佳。 
    我把药买回,粉碎,过筛,制成散剂,坐等病人上门。 
    还没等病人上门,母亲又开方,让我再准备一剂药。她说,流行病一暴发,一部分人会找中医,另一部分人会到西医院住院治疗。而从西医院出院的孩子将会小脸青白,虚弱,厌食,夜惊……。于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会再来找中医的,这副药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我正在制第二副药时,第一批孩子如约而至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一个个烧得呼嗤带喘的孩子全是一个脸蛋通红,另一个脸蛋是白的! " 
     
    不管怎么说,艾宁的母亲不是国医圣手,她只是当时许许多多"医务人员"中很平凡的一位而已。 
     
    四. 
     
    作者的母亲,小时候因为贫穷无依,拜一位中医为师,学艺糊口。 
    "她老师不贪财,凭他的医术,想要发财不是难事,他全家十一口人,生活俭朴。母亲受她老师这一影响很深,她说,医生因给人看病而发了财就是不对的。 
    每当有流行病或瘟疫发生,母亲的老师就当街舍药,分文不取。母亲说,有一年闹霍乱,老师当街支口大锅,里面煮着药,排出几张木床,看到有人打晃着过来,就扶倒在床上--刮莎,然后往身上浇热药汤,再给喝一碗热药,这就救活一个。全家全上阵,累得要死要活……。 
    乘人之危,发国难财,对母亲老师这样一个医生来讲是不可想象的。我想,她老师也是从自己老师处学来的吧?这也应该是中医的一个传统吧?从母亲的叙述中,我没看到当瘟疫暴发时政府有什么做为。都是民间医生自发的行动起来,履行一个医生的救死扶伤的天职。" 
     
    这位"老师"的谢幕,最为出奇: 
    "母亲说,她的老师在过了六十岁生日后,收拾干净一张床,交给我母亲一个蝇甩子说:"别让苍蝇落我身上"然后躺下,绝食七天而死。我追问母亲:老师为什么要死?是生病了吗?是厌世了吗?是信仰什么教吗?母亲说不是,老师只说,人活六十就可以了。可我觉得这话站不往脚。对中医来说,六十岁正当年,正是经验丰富,大有作为之时,怎可以死呢?我一直认为母亲太女人,给你蝇甩子让你赶苍蝇,你就赶,老师说要死,你就让他死?便是大家都认可了,你也不能认可啊?你得给他灌米汤啊?母亲说,那不行,老师要安静。我母亲可真够听话的,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让老师饿死了。但是后来看到母亲对待死亡的安祥态度,我知道她早已接受老师对死亡的态度了。" 
     
    读到这里,我忽然隐隐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切腹。 
    以前,我曾猜想,现在广受我国青年欢迎的日本寿司、韩国人以为全世界最好吃的"大酱汤",其实源于我国古代田间送饭。那时候,田地离开家舍不近。农人出门带饭,或者家人中午送饭,饭团和酱汤都是便宜行事的饭食制作。这种饭食流播到日本、韩国,只不过他们在维新、成龙之后还牢牢抱住饭团酱汤不放,这种态度,恐怕会大受当时我国进步先贤揶揄。 
     
    这位"老师"甫过花甲,就绝食谢去,是否和"医道"有关? 
     
    艾宁的感想可圈可点: 
    "她的老师一生不求财,不求利,不求名,便是对生命也是适可而止,早早撒手。母亲和她老师的做法一脉相承。一个西医的人生信仰可能不影响他的行医。可一个中医的人生信仰却会直接影响他的医术,如果母亲执着于生命,执着于青春,执着于名利,她怎么做到在医治病人时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舒理气血,平和阴阳?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中医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生观,世界观,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一个魔鬼可以当西医,可却当不了中医。"如此精警的见解,我叹服! 
     
    五. 
     
    本书开头几节,讲了好些气质性病变的心脏病案例。作者认为:"中医对器质性病变不象西医认识的那么绝对,比如心脏病。" 
     
    "母亲自己就是心脏病。当她犯病时,她并不吃药。……而是做气功,调节心律。她曾经瘫痪过三年,我帮她执行她的治疗方案,她竟能再次站立起来。她已经一再用自己证明医学奇迹了。 
     
    "母亲也死于心脏病,可同样有心脏病的父亲却活了下来。当死于他前面的心脏病亲朋还都没有心脏病症状时,父亲的心脏病严重到已需要大家关照了。父亲今年过了八十大寿。 
     
    "去年,父亲又与我谈起他的心脏病。我为他的心脏病没有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而庆幸。我告诉他,他这病如果在当今是要安装心脏起博器的,我的两个同事就安了。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时,可安了这东西,就是一个出门得需要我照顾他们的病人了,我得替他们拎包。我问父亲:"如果在你四十来岁时给你安装上心脏起博器,你还能活到八十多岁吗?多亏了那时没有心脏起博器。" 
     
    "女儿的爷爷也是心脏病。怎么也治不好,他为此忧心忡忡,血压上升,自己也劝不了自己别上火,最后就得了脑出血,成了植物人。成了植物人的他,不再着急上火,于是血压也不高了,心脏病也没了。早晨太阳出来他就睁开眼,赏着天,按时吃饭睡觉,生活规律,不再生气着急,十年过去了,心脏病一次也没犯过,血压也没高过。 
     
     
    作者的看法是:"心脏病本身的弹性是很大的,即使是器质性病变,也不是不可逆转的。所说的心脏病有时就是一种心脏与躯体的不匹配。" "超负荷运动便是健壮的运动员也会突发心脏病猝死,而有的心脏病老太太,常年有无力地坐着晒太阳,却长寿。"" 我所看到的死亡的心脏病患者,大多不肯将生活节律调适得与心脏匹配","肯顺应心脏马力的父亲,当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的下降,心脏和身体的供需关系达到平衡时,病症消失,反倒健康长寿了。" 
     
    我觉得这个看法很是精辟独到,联系工作、生活的实际,其实好像也很简单,怎么我以前就想不到呢。比如说,不少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本钱,就"多元化"疯狂扩张,终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有些家庭,年收入远不是几十万、十万八万,而是两三万,量入为出,也可以过得自得其乐,这不正如"超负荷运动便是健壮的运动员也会突发心脏病猝死,而有的心脏病老太太,常年有无力地坐着晒太阳,却长寿。"? 
     
    这样一想,我觉得艾宁的看法比"流行科学"更科学,更加赛先生。人体是个大系统,人的健康关键在于系统的调节与自适应。佛说"亲近医药",只是让我们从医药得到调节的助缘。明乎此,比看许多养生秘方和长寿老人经验谈要受益得多。特别是,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联系和想通其它领域的道理。道理,常常是相通的,尽管表面上大相径庭。 
     
    六. 
     
    书中又说:"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看她做什么都觉得是自然而然的,除了不正骨,不开刀,她什么样病都治。如今,看人们治疗银屑病,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非专家不可。可我小时看母亲治这类病都是常见病。也是手到病除的病。如今看专家治银屑病告诉患者绝不可沾酒。我就想到母亲治这病恰是服用药酒。 
     
    "母亲看病过于活泛,真是不适合在医院工作。当有中年妇女领着病恹恹的女儿来看病,诊过脉后,母亲就把中年妇女拉到一边说:"你这当妈的糊涂,该给姑娘找婆家了,不要等出了事……。" 
     
    "母亲治不孕症很名,很多人来找她治。有一次,她给一个女人诊过脉后并不开药,只聊天。我那时对母亲看病不感兴趣,坐在一边看我的书。那年代还没有心理医生一说,更没见过心理疗法。病人是位中学老师。很高雅的,谈着谈着,突然那老师大惊小怪地一喊吓我一跳,她拍手叫道:"天,我明白了,这么说,那些犯作风问题的女人是因为有生理方面的要求?"那时还没有"性冷淡"这一说法。母亲诊脉摸出来了,正在启发,诱导她,她这是刚开了窍。 
     
    "小时候对母亲的这些认识并没有在意。我以为这些都是常识。大半辈子活过来之后,才发现,当今科学并没有这样的认识。母亲站在中医角度对精神的人和肉体的人的认识并不是落后的,而是整体超越当今科学,有许多东西为当今科学解释不了。 
     
    "受母亲的影响,我在后来做妇女工作和法律工作时,在维护妇女权益和法律尊严时就不太可能严格按照当今的女权意识和立法理念行事,而是融进了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读到这些,我想起旧时科举取士,考的是经书八股文。可是遴选出来的官员,看他们治理地方,也是什么都得管。不说行军布阵、带兵打仗,就说诉讼断案,不少官员也显示了很好的聪明才智,尽管他们并没有学过《刑侦学》、《法医解剖学》之类的专业课程。得无"读书明理",真能一通百通? 
   
  七. 
     
    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艾宁认为,中医和西医分别有不同的着眼点: 
    "西医找到了"病",其直观、确凿、简明、单一,导致人们对"病"必先除之而后快。形成人类对医术的依赖,医术逐渐成成人类生存的外壳。西医解决了一部分中医因手段缺乏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中医提供一批病源。 
     
    "中医的着眼点的确不在"病"上,但却确实是在健康上,这个健康概念甚至允许"病"与人共存。于是中国人的身体不是纯净的,身体有"病"、有"毒"、有"菌"。中医治病,严格讲,不是摘"病",消"毒",而是引进病毒,以病治病,以毒攻毒,生、克、制、化,扶弱抑强,固本强精等等。 
     
    "为什么中医少有外科手术?如果中医的发展必然地呼唤外科产生,凭着中国人的聪明怎会没有?我们中国人学西医不是学得很好吗?哪个医院没有个"赵一刀"、"李一刀"、"张一刀"?关键是中医人不把病当成"病",不是千方百计地找到它,把它摘出来,"消灭"它。这就象中国人看一个人往往不是按一个标准的人样子去衡量,衡量出这人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而是整体地看这个人,看这个人的整体运行机制是什么。我常常说不出我朋友的优缺点是什么,可我了解我的朋友,我知道他在什么情况下会说什么,做什么。我无法想象从朋友的性格中摘去"缺点"之后他会是什么样。 
     
    "母亲说,什么药也抵不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药是帮一下忙,但不是代替,也不要帮完不走跟着添乱,把正气扶起来了,一切自然就向好的方向发展。 
     
    "中医是把人做为整体来调治,可也从不排斥技术手段。所谓整体思维,就是把所有能考虑进去的因素全部加以考虑,当然也包括西医手段。 
     
    "许多西医生也不会养生,因为西医是科学技术,不是一种人生理念,科学技术并不必然地带来"科学"的生活方式,也与人的底蕴、内含没有必然关系,许多专家、教授信奉邪教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中医是"道",它的理念可治浮燥、亢进、焦虑…… 
     
    "西医确实很伟大,毫无疑问,我们已离不开西医,我们衷心希望西医能加快发展,能解决更多的医学难题。但是,西医的问题又是这样的成问题,又造出这么些问题,自己一时无法加以解决,自己刀削不了自己把,西医所缺少的正是中医的东西。 
     
    "正象围棋的黑白子,在同样的格子内,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动,势能。一个子所点的位置,与其它子形成的特定关系,就使这普通一子很不普通。中医的精髓正象围棋一样,它不是象西医那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不断提升认识境界,正象围棋手的升段。没有一个深髓的文化在后面,只把其当成一种单薄的经验和几百种药,那么中医很快就会降至连西医也能开中药的水平了。 
     
    "中医的猜测性、预知性,给人一种很没有科学性的感觉。老中医的经验、感觉,有时不仅让科学家糊涂,也令老中医自己不能做出科学解释。但中医的感觉是愚昧的吗?当我们熟悉、了解一种事物的运行规律后,我们往往能预知事物的发展,做事打出一些提前量来,这不是很正常的吗?根据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往往可以推断在什么环境下他会说出什么样的话,做出什么样的事,能描画出他的命运大致轨迹。根据一个人的体质和他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预知他会生什么样的病,如果我们不是抱着科学主义不放的话,我们不仅能拥有被科学占领的世界,还能拥有更大的世界。 
     
    "其实中国古人对事物的把握不是线性的,而是意象的。(就象一个特别熟悉汽车性能的司机,他说不出这个汽车的生产工艺和数据,但他能说出这个汽车在什么情况下性能会怎么样。)比如,对一个人困境的形容是:"旧房偏遇连阴雨,漏船又遇顶头风"。于是,不用具体陈述和数字说明,一切就都可想而知了。 
     
    "西医治了很多病,但也造出了许多病,而一利一弊成了现代科学的一大特征。虽然不能说得不偿失,弊大于利,但这弊实在让人即便是在利的巨大诱惑下也难以接受。这就象手术疗法。如果能不手术能治好,任谁也不想享受高科技。最重要的是,西医的迷信科学和西式的养生观念给现代医疗造成巨大负担。可以用简单方法治的非用复杂方法治,可以不治自愈的,非得治而后愈,可以带病存活的,非得依赖医疗而存活,本应自然死亡的,非大治一气而后死。本可以靠良好的生活观念少得病或不得病的,非用强大的医疗体系支持一种不自然的生活方式。 "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238857/

让我想到中国人的身和心都是可是救治的 (评论: 问中医几度秋凉)

读这本书感觉很幸福,这种幸福比获得爱情的感觉更幸福,因为别人爱你那是外在的,但是这本书给你的幸福感会渗透到你的内在,让你觉得从内到外的一种幸福感。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中医书来看,也可以把它当做是写给人生的书,你更可以把当做是写给人类的书。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760415/

 很好的书,写人生,写中医,写西医,写亲情,也写人情,作者的亲身体会,不做作,也很实际,写出了很多人的困惑,也写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很有启发。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478776/


 盗汗之所以叫盗汗就是人一醒汗就停。 
   
  中医要说出病在哪,病症和感觉,病的前因和后果等等。医生说的必须要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吻合,得到病人的认可。如果中医说不明白病,说的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这一答案对不上,那么这个中医就被病人判错,也就无法将医生再当下去了。这就决定了中医注意整体,层层深入,注重事物间关系,抓住主要问题的特点。 
   
  母亲不仅提前预见时令病,还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预知什么样人会得什么样病,也是提前备好药等病人上门。母亲治病很像一个作战指挥员,分清层次,主战场、分战场……她不仅仅针对一个个来到她面前的病人,更是针对人群,看人群疾病的整体走势。 
   
  同样的检测设备,每到一个医院便出一种检测结果,这诊断也就不一样,所以好多人就一路看过去,一直看到北京、上海为止。 
   
  过去的人,穿很宽松肥大的棉裤,母亲教人把早产儿放在贴肚皮的位置,再用棉裤兜住,跟袋鼠似的,七八个月的早产儿也多兜活了。 
   
  中医以阴阳平衡论健康。对"病"不是千方百计地找到它、摘出它、消灭它,而是重视它产生的原因,改变它产生的条件,引导它弃恶从善。 
   
  摘去了"病"并不必然地就成为一个健康人。中医的着眼点的确不在"病"上,而是在健康上,这个健康概念甚至允许"病"与人共存。于是,中国人的身体不是纯净的,有"病"、有"毒"、有"菌"。中医治病,严格讲,不是摘"病"、消"毒",而是引导病、毒,以病治病,以毒攻毒,生、克、制、化,扶弱抑强,固本强精…… 
   
  仅仅知道这些比什么都不知道更糟糕。学中医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那就是背经典,而一知半解就会成为害人的庸医。 
   
  中医给了母亲一个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一个淡泊的心境。她的师傅一生不求财、不求利、不求名,便是对生命也是适可而止,早早撒手。这一人生态度对她产生了深远影响,母亲和她师傅的做法一脉相承。如果母亲执著于生命、执著于青春、执著于名利,她怎能做到在医治病人时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舒理气血、平和阴阳? 
   
  老而不死是为贼。 
   
  人得有多么强悍的神经才能经得住医院的治疗呢? 
   
  虽然我们在生理上能够死亡,在思想意识上却把死亡屏蔽了。 
   
  人体可以与病共生,可以带病存活。由于个体差异,人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健康标准。 
   
  人的学习也是分阶段的,不能从人的学习内容判断人的学习正确与否,决定学习效果的还有方式。对不理解的东西先行保全比彻底铲除要好。 
   
  给富人以充分治疗,给穷人以必要治疗,中医在历史上是一直这么做的。 
   
  治病就治三分,扳过势头即可,如果你想病好,从现在起不用吃药,只需要你调节情绪、定时起居、生活规律…… 
   
  中药有效与否不在于药量多少、服用时间长短,关键在于对症,对症了,四两拨千斤,立马见效,一点不慢。 
   
  对患有胃炎、皮肤病、痛风等症的病人,母亲常常不急于给他们开药,而是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因为这类病往往是精神上的压抑、紧张造成的。当人们用幸福的理由说服自己而身体却做出反抗时,理顺身心比吃药来得重要。 
   
  长期用中药平衡阴阳,废退了人体自身的平衡能力,构建一个虚假的平衡,一旦这一虚假平衡保持不住,呈现出来的就是"中毒"症状。 
   
  药是平衡阴阳的,正所谓以药石之偏纠阴阳之偏。对一个阴阳平衡的健康体来说,用上药,打破了阴阳平衡,就出现了中毒症状。可对需要借助药力平衡已失衡的阴阳时,这药就能起到平和的药所起不到的作用,这时你要是就这个病体谈药的毒性就没有意义了。这一方面说明中药绝不可乱服,一方面说明,中药只要对症就无毒。所以,不讲阴阳五行就无法使用中药,而西医想把中药毒性去掉的作法是不能为中医所用的。"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往往就是中药药剂师也讲错。 
   
  中药不是像西药那样某一种药就是固定治某一种病的,不同地域的人,用药也不一样,不辨证而用中药是中医大忌。 
   
  中医的精髓正像围棋一样,它不是像西医那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如围棋手的升段,不断提升认识境界。没有一个深邃的文化在后面,只把其当成一种单薄的经验和几百种药,那么中医很快就会降至连西医也能开中药的水平了。中医对人的整体研究来把握的"气"也不可能通过局部研究来获得。 
   
  女人要是血脉没病,什么事都好办,血脉有病,就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 
   
  中医的整体思维就是把所有能考虑进去的因素全部加以考虑,当然也包括西医手段。 
   
  青霉素性寒,表证的用上往往就变成里证,虽然把炎症消了,但阳气受抑制。 
   
  与西医要攻陷中医相反,中医从不排斥其他医疗手段,中医不具有战斗状态,只是容纳、吸收和包涵。 
   
  人们选择了一种不自然的生活方式,对由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西医给予定期的"维护"和"检修"。这种由高科技支撑的生活方式不能因其目前还能支撑住,我们就断定它可以一直支撑下去。 
   
  对死亡认识的偏差会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人的生命质量,这不是一件小事情。 
   
  人的身体与气候的相关性相当密切,这四季脉是不一样的,春弦、夏洪、秋毛、冬实。人的脉象不是脉搏,不仅有四季的不同,而且老人与孩子不同、男人与女人不同,即使同一个人的脉在不同情况下也还有不同。中医有地域性,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在60年这样一个循环中,月日对地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细微差别的地球物候,在中医上用五运六气来表示。 
   
  五行是阴阳的不同状态。当阴阳五行这样一个模拟系统建立起来时,它就成为医家的"法"。 
   
  人类的精神疾病也常常是出于心理与生理阶段的不协调。为此,我总是劝人结婚、生育、做饭、带孩子……这些活动可以带动人的心理展开生长过程。 
   
  在人群中,精神绝对错乱的人很少,绝对理顺的人也很少,大多数的人是局部紊乱。 
   
  激素激出来的是什么?就是肾精。人在临死时的回光返照用的就是肾精。激素的治病作用不是通过扶助元气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不断调动元气完成的。 
   
  中医讲究时与位,时时注意调节人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能调时就调时,能调位就调位,不断治疗人在时空变易中造成的"水土不服",保持人的"与时俱进"。这就要求人不仅要知道自己这个"此",还要把握外在这个"彼",把握住自己的时空位置。其实,知道了自己的时空位置,知道自己与时空的关系就能回答"我是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哲学问题。其人生态度自然就会从容、淡定,而不会盲从别人,随着别人的价值观乱跑。 
   
  如果泳者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能意识到人的技术和体力是有限的,能收敛技术或干脆放弃游泳技术,顺应水性,不与风浪搏击,把自己当成水的组成部分,你就会发现水并不是与你敌对的,不是想置你于死地的。当你不是拼命地想要掌控身体的主动权时,你会发现你并没有失去这一主动权。 
   
  当人类使地球气候日益变暖,节气失常,人体所体现的五运六气就失效了。当气候紊乱,环境污染,植物失去以往的生长环境,自身性质开始改变,中药也就无所谓中药了。当手术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人的气血、经络就改变了,针灸等中医疗法也就废了。当硅胶、塑料、金属等人造器官大量填充人体时,阴阳也就不显了……中医没有了所依的"天",没有本来的药,没有了可调的气血和阴阳当然就消亡了。当今中医的衰微已有这些因素在起作用。而人类对外失去了外在的身体,对内失去血肉之身,不变机器又能怎样?所以,中医不用取缔自会消亡,中医消亡之日就是人类完成机器人转变之时。 
   
  学中医重"心",重直感、灵气和境界 
   
  医者,意也。 
   
  中医在医的过程中强调病人的作用,淡化医的作用。真正治好病的是病人自己,是病人自身的正气在起作用,医生不过是扶正,帮助一下而已。 
   
  人要自觉地与医生和药性保持一致,这药才能起到治病作用。如果让药违反你的身体运行规律而仅为你膨胀的欲望服务,那么药就是魔鬼,我们为此付出的不是生命代价就是精神代价。 
   
  要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感觉,有意识地把知识转化成智慧,把智慧磨砺成感觉。这就像一把菜刀,知识是铁,智慧是钢,感觉就是刀刃,是锋。 
   
  空调、冰箱,让人阳不得升,脾胃虚寒,夏不能养阳。 
   
  正确的和好的主意对当事人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一个违逆当事人内心情感的主意再好,也不是好主意。 
   
  我们不光是用头脑活着,更是用心活着。再明白的道理,头脑压制着心去接受,一天两天可以,天长日久,这心就要疲惫,就要病。所说人生选择其实是无可选择,人选择的只能是自己的本质。 
   
  西医的贵族性表现在离开大医院、离开设备,医生就很难说是个医生,医院中许多有高级职称的医生是只会操纵一种仪器的技术人员。让他们到没有仪器的乡镇医院,到社区门诊,他们就不是医生了。 
   
  我们现在做事往往不给事物发展变化留有余地,判断事物时也不给事物自身规律留有空间,总是在第一时间介入,而许多问题恰恰出在这一介入上。 
   
  手术和车祸都可以改变人原有的气血运行方式,遇到这种情况就给以脉诊病带来很大困难。 
   
  西方不是把阴阳的内在动力解析为五行而是直接把矛盾的两个方面转化为"水"、"火"两行。"水"与"火"没有"木"来"通关"就只有克而没有生,只有斗争而没有调和,只有否定之否定而没有肯定之肯定。只讲两行不讲五行,水火就只有你死我活的冲突、对立和斗争;而没有通过木的生和助,通过金和土的宣泄和抑制,没有五行周转这一"永动机"形成的"生生不息"就不会有"水火相济"的景象。用阴阳学说容纳矛盾论,把对立的两方面作为两行再加上三行成五行,会使理论更丰满。 
   
  我认为人往往是无可选择,所选择的不过是自己的本质。好多数学家在解题时不是解题不开,而是想寻找一种自己认为是美的解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法已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他不是在寻找外在的解法,而是在挖掘内在的已有。阴阳五行也是这样一种已有,所以,在我们寻求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时,不仅要寻求对的,还要可心的,不然,"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在中医理论中,不是中医拒绝使用逻辑,而是使用逻辑的效果与目的南辕北辙。 
   
  中医不存在于人之外,不存在于自然之外,中医不把自己客观化,它不定义对象,也不定义自身,它在治病的过程中阐释自己。当你理解了它,它就是你的思想,你也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它。中医在现代环境中阐释自己是对其现代价值的实现,也是对自己现代存在的表述。人本身就是医,人与医是一体的,人与外在自然是一体的,人向自然学习。而人一旦变成物,中医就失去立身之本。阴阳五行理论可能不够理想,但他却是仅有的将人与物统一而不是分离的理论。中医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是作为人的医学而不是对于人的医学。能把事物客观化固然是好,但客观化的前提应该是有意义,意义是对人讲的,从人的观点解释世界高于从物的观点解释世界,世界因被人解释而有意义。 
   
  正因为有"牺牲品"的存在才使西医不断去发明新方法。 
   
  你如果不是用心去学,而是用脑去学,这对中医和对你都没有好处。 
   
  常用的降压药是扩张血管,血管粗了,一量血压,当然就不高了,可是造成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心脏还承担着血管扩张带给它的更大调节负担,照样还存在心脏和脑病隐患。其实,治疗高血压并不难,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就可让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下降,可人们宁可服用降压药,也不肯改变生活方式,这是不是一种新式愚昧呢? 
   
  中医是穷人的医学,中医本身具有平等性。 
   
  思想和艺术一样,是要用生命来换的,如果不懂得养精蓄锐而只是一味输出,那么生命就会戛然而止。 
   
  干预和介入都是改变稳定系统中的常量,最后的结果不一定是你预期的,很可能是意外的。这也是西医既治病而又常常致病的原因。虽然我理解母亲不轻易给人用药的原理,可我在生活中却屡犯干预生活、改变常数、违背自然、刚愎自用的毛病。 
   
  中医的知识没有阴阳五行这一精神内核统帅,就是一堆垃圾。学中医不可能像学西医那样一个术一个术地学。中医不是技术,所以你不能量化它,测试它。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到哪去找它的对映体,用什么做它的参数呢?对症下药只是中医之表,而不是中医之理。 
   
  药是重要的,技术也是重要的,然而能力却是更重要的。 
   
  天、地、人的关系铸就人的生理和心理规范,认识和把握这一规范并将其转化为医学就是中医。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的"术"显得"空"些,可中医在"术"之外的学习内容却要比西医大得多,而掌握天、地、人的关系正是把握中医的前提。中医的"空",正是中医这个"器"的盛装作用。我们用 "器"来盛装个人的东西。 
   
  当好人受压抑甚至损害健康,说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有市场。 
   
  道德不是什么美好的东西,谈不上虚伪与否,一群强盗想要在世上活过三天也得建立和我们一样的道德。做不遵守道德的坏人却能痛快和长寿,支出的是他人的健康和生命成本,其受损的不仅是好人,还有社会,这个大医学账不能不算。人类社会的奖励机制离人的自然本性越来越远,当人的本性要求回归时,往往走上的是犯罪道路。在社会中,我们却很难从工作中获得"采集"和"猎取"的原始快乐,往往只承受社会压力而不得舒展人的本性,身体怎么能不出问题?但是,如果让好人违背社会原则去做坏人的话,同样也会让好人付出身体代价,这样一来,不把人类生活规则理顺得使其与人的身心逻辑一致,好人想长寿是有些难了。 
   
   
  西医的着眼点是在"病"上,而中医的落脚点是在"命"上。有"命","病"尚可治,没"命",便是华佗再世也回天无力。为了攻"病"便是攻了"命"也在所不惜的做法,中医当然是反对的。 "治病治不了命"这句话是说病可治而命不可治,命只能保。便是治不了的病,病到让人全身瘫痪,也不一定要人命,而非要治这样的病很可能却要了人的命。 
   
  中医的精神是指精血和神识。中医认为,人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中医是把物质作为第一性的。然而中医又认为,神为形之主,神统摄着人的身体。从这一点上看,中医又无比强调精神的重要作用。神以精血为基,精血为阳气之依归,阳气在人体中的升降运行才是人的生命,而"命"才是人的最本质特征。 
   
  中医是时空医学,尤其是时间医学。所说医学的境界就是变肉眼为法眼、慧眼。 
   
  生命智慧有如池塘中的荷花,一天增一倍,20天满池,人生很可能在最后时段获得大满贯。 
   
  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是尊重人的个性和个体价值。认为由于时空位置的唯一性,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他人不可取代的唯一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存在不能否定另一个人的存在。 
   
  能够看出不同事物的各自价值,能够了解事物并不具有绝对性,这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中医就是建立在这一态度上。在中医理论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阴阳是这样,五行是这样,所有事物无不在过程中。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44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