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

虎地肠溶胶囊详细分析

【药品名称】虎地肠溶胶囊
 
【通用名】 虎地肠溶胶囊
 
【成份】朱砂七、虎杖、地榆(炭)、北败酱、白花蛇舌草、二色补血草、白及、甘草
 
【性状】本品为肠溶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颗粒;味微苦、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疗程4-6周
 
【虎地肠溶胶囊功效】 虎地肠溶胶囊;清热、利温、凉血。.
 
【简述】
虎地胶囊用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温热蕴结证,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
 
【虎地肠溶胶囊药理作用】
 
药中虎杖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虎杖除上述作用外,还有增强免疫功能及抗癌作用。地榆炭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酸涩收敛、清除内热等功效。败酱草有清热解毒、消痛排脓、祛瘀止痛,临床上多用于肠痛腹痛等症。朱砂七有镇惊祛邪、安神、防腐等功能。方中再配以补气、收敛、止泻、祛风的药
 
【虎地肠溶胶囊临床疗效】
功能主治:清热、利温、凉血。用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温热蕴结证,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
 
虎地胶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O例,治疗组每次给虎地胶囊4粒,一日3次,白开水送服,对照组采用纯西药口服:甲硝唑0.2g,西眯替丁0.4g,柳氮磺吡啶2.Og,上述药物均一日三次。治疗组98.33%,对照组90%。
 
【虎地肠溶胶囊不良反应】
禁忌:孕妇慎用
 
 
 
朱砂七
 
  【别名】黄药子、荞馒头、朱砂莲[西北]、红药子[北京]、雄黄连[湖北、湖南]、猴血七、血三七[陕西]
  【来源】为蓼科蓼属植物毛脉蓼Polygonum cillinerve (Nakai) Ohwi [P. multiflorum Thunb. var. cillinerve (Nakai) Steward]以块根入药。春秋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或用前蜜炙或醋炒用。
  【性味归经】苦、微涩,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止血,调经。用于扁桃体炎,胃炎,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吐血,衄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1~3钱,水煎或泡酒服,亦可研粉冲服;外用适量,研粉或配成20~30%软膏及1%溶液用。
  【化学成分】 含大黄素苷等结合性蒽醌1.61%、朱砂莲甲素1.34%、朱砂莲乙素0.28%、土大黄苷及鞣质,尚还有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和大黄酸。
  【药理作用】 其中所含之朱砂莲甲素(即大黄素)、朱砂莲乙素用试管法双倍顺序稀释,最后滴入菌液转种平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弗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朱砂莲水浸液对多种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
  朱砂七抗肿瘤作用 ①朱砂七总蒽醌在体内对H_(22)和EAC小鼠具有效的抑制作用。②朱砂七总蒽醌能有效抑制HL-60细胞增殖,将细胞阻滞于G_2/M期,诱导其凋亡;Bcl-2和Bax则不参与其诱导细胞凋亡过程。
  【注意】孕妇慎服。
  【备注】(1)服药后少数病人有腹胀、恶心、呕吐、手麻等反应,用量过大还有头晕反应。轻者不需停药,会自行消失,也不需作特殊处理。
 
 
 
虎杖
 
   【药材学名】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
  【基原】本品为蓼科 Polygonaceae 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
  【采制贮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性状】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与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扑损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学名:Hedyotis diffusa)是茜草科耳草属的植物。分布在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南方等地,生长于海拔1,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地岩石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其中成药味苦、淡,性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尤善治疗各种类型炎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白花蛇舌草若配伍得当,可治疗多种疾病。
 
 
 
1.抗肿瘤作用
 
  在体外(相当生药6g/ml)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
 
2.抗菌消炎作用
 
  体外抗菌作用并不显着,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有微弱作用。
 
  2.1.抗菌: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1:2对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具抑制作用。
 
  2.2.抗炎免疫:煎剂4g/kg1日内灌服4次,对正常兔及人工狭窄阑尾所致的实验性阑尾炎兔均有刺激网状内皮糸统增生,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使嗜银物质倾向致密化,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而达到抗炎的作用。
 
【毒性】浸膏半数致死量,小鼠腹腔注射为104g生药/kg。
 
3.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已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30min,趁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m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苯-醋酸乙酯-冰醋酸(20:41:1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碘缸中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性味
 
  苦甘;寒;无毒
 
[药名]北败酱 [性味及功效] 苦,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化瘀的功能。用于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疔痈肿,痔疮,产后瘀血腹痛。用量:煎汤内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剂量] 5~10克。   
 
  
5.归经
 
  心;肝;脾;大肠经
 
6.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肠痈;疖肿疮疡;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水肿;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癌肿
 
7.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或捣汁。外用:捣敷。
 
8.注意
 
  《广西中药志》:孕妇慎用。
 
 
 
北败酱
 
苦,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化瘀的功能。用于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疔痈肿,痔疮,产后瘀血腹痛。用量:煎汤内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二色补血草
 
性味  甘苦,平。
 
  ①《甘肃中草药手册》:"淡,微温。"
 
  ②《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平,无毒。"
 
  ③《陕西中草药》:"味涩苦,性平。"
 
功用主治
 
  补血,止血,散瘀,调经,益脾,健胃。治崩漏,尿血,月经不调。
 
  ①《甘肃中草药手册》:"补血益气,活血调经。治病后体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
 
  ②《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止血散瘀。治子宫功能性出血,宫颈癌及其它出血。"
 
  ③《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止血活血。治肾盂肾炎,尿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O.6~1两。
 
选方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宫颈癌,肾盂肾炎,尿血:二色补血草五钱至二两,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地榆(炭)
 
地榆炒炭后可增强其止血以及敛疮作用。
  《本 经》
  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的根。我国南北均有,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东等省。春秋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处方用名】 地榆、生地榆、地榆炭。
  【性味归经】 苦、酸,凉。归肝、胃、大肠经。
  【功 效】 凉血止血,泻火敛疮。
  地榆酸涩收敛,性凉清热,味苦沉降,直达下焦,治血热妄行之证,专清下焦血热,用于便血、尿血,崩漏诸证。苦凉泻火解毒,酸涩收敛生肌,故治疗痈肿疮毒,尤为烫伤之良药。
  【应 用】
  1. 用于下焦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血痢、尿血、崩漏。可单用煎服,或配伍槐花治便血;配伍黄连、木香治血痢;配伍生地,丹皮治崩漏等。
  2. 用于水火烫伤,及痈肿、疮疡、湿疹等。可以生地榆研细末,麻油调敷;或浓煎,纱布浸湿敷,或煎汤外洗,或与煅石膏制为油膏外涂。
  【用量用法]】10~15克,煎服。外用适量。炒炭收涩止血力强,生用泻火敛疮较好。
  【附 注】
  1. 含大量鞣质及皂甙,抑菌谱广,但经高温处理后抑菌能力减低。
  2. 地榆软膏治湿疹、皮炎,有较好的止痒、消炎、收敛作用。煎剂治溃疡病大出血,止血效果好。
 
 
 
 
白及
 
  【英文名】RHIZOMA BLETILLAE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儿、白鸡娃、连及草、羊角七、甘根、冰球子、白乌儿头、君球子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 f.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
  【制法】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 个爪状分枝,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无臭,味苦,嚼之有黏性。
  【鉴别】本品粉末淡黄白色。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略增厚,木化,孔沟明显。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大的类圆形黏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长18 ~88μm。纤维成束,直径11~30μm,壁木化,具人字形或椭圆形纹孔。梯纹、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直径10~32μm。糊化淀粉粒团块无色。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用法用量】6~15g,研粉吞服3~6g。外用适量。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白芨能增强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形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对局部出血有止血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白及水浸出物对实质性器官(肝、脾)、肌肉血管出血等外用止血效果颇好.
  2。保护胃粘膜:1%白及煎剂灌胃, 对盐酸引起的大鼠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对麻醉犬实验性胃、十二指肠穿孔具有治疗作用.
  3.抗菌、抗真菌作用:白及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奥杜盎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白及所含有的3个联苯类和2个双氢菲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白色念珠菌ATCC1057及发癣菌QM248有抑制作用.
  4。抗癌及防癌作用:白及粘液质部分(主要是多糖成分)腹腔注射对大鼠瓦克癌(W256)、小鼠子宫颈癌(U14)、小鼠艾氏腹水癌实体型均有抑制作用;对小鼠肝癌、肉瘤180也有抑制作用.白及注射液对大鼠二甲氨基偶氮苯(DAB)诱发肝癌有明显抑制作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